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公务员“平替”岗位,挤满年轻人
2025-07-29

稳定的欲望越强,人就越容易把自己困在温水里。

一个编制,几乎成了年轻人心里默认的出厂设置。不是出于理想,不是为了服务社会,仅仅是因为它听起来像是“安全”。这安全不代表多幸福,只是意味着不会一下子掉到谷底。工资不高,但不会失业;工作琐碎,但不会被裁;事情难做,但总有单位管着你。

越来越多人朝着这个方向奔去。公务员太难考,就绕道考社工,考不上社工证也没关系,能进社区就行。一个原本留给中年阿姨的岗位,现在成了985硕士生也要抢的对象。仿佛只要挂靠在体制边缘,就可以提前退出焦虑。

但现实其实是另一种样子。

工资不到四千,加班没补贴,居民的事从垃圾分类到宠物扰民都归你管,节假日要值班,突发事件要背锅,上头任务像下雨一样往下浇,常常熬夜写材料,一篇接着一篇的总结汇报,“双减”要配合,“创文”要落实,卫生检查前一天半夜蹲在小区贴通知。大城市的年轻人涌进去,小城市的年轻人挤进去,结果都差不多——岗位是铁的,生活是碎的。

说到底,还是一种无力感把人推了进去。不是不知道这工作苦,而是实在没得选了。你问一个人为什么要考社区岗,他多半不会说出什么远大志向,而是轻轻说一句:“至少不裁员。”一句话就把人心掀到底。

而进去之后,才发现那种安全只是看起来安全。

没有编制,合同年签;没有晋升,主任是天花板;没有保障,退休也不会归进体制。很多人其实一进来就想着跳出去。只不过现实更沉重,卷着卷着就麻了,想着干个两年看看机会,一不留神就干了五年,回头一看,已经走不动了。

最可怕的,是你发现这份工作无法让你成长。它不教你新东西,也不拓展你的边界。每天重复处理一堆人际摩擦,居民的情绪、上级的命令、身边同事的倦怠,全都堆在一起。你开始学会装聋作哑、学会一句话说半小时、学会怎么在疲惫里撑住脸色。但你很清楚,你没变强,你只是更会忍了。

有时你也会怀疑,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路。同一个专业的同学,现在在律所、咨询公司、国企总部,哪怕也忙,也累,也996,但好像在爬坡。而你在绕圈。他们月薪过万,而你还卡在四千五,靠奖金凑生活。他们说起工作带着期待,而你说起工作像在叹气。

这不是比较心态,是人类的本能。你看到别人往前走,自然会低头看看自己站在什么位置。而一旦意识到自己没有退路,就会越发焦虑。这焦虑,不是“社工不好”,而是“我是不是就这样了”。

其实很多人考社工,只是想靠它过渡一下,喘口气,然后再出发。但出发这两个字,最终也成了逃不过的咒语。你在里面习惯了稳定,就很难再冒险;你在里面把事情做熟了,就不愿意再去从头开始;你在里面每天重复,就失去了往前走的力气。于是过渡变成停留,喘息变成困住。

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,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。

这种矛盾并不新鲜。它只是被现在的环境放大了。工作机会少,生活成本高,很多人早早意识到,人生不是拼谁快,而是谁稳。于是选择了社工岗这种“至少不掉下去”的选项。

可问题是,你一直站在原地,其实也等于在退步。

这个时代并不真的需要那么多社工。社区的事,并不会因为你是985就变简单,居民的脾气,也不会因为你写得出论文就变通情达理。你有的学历、想法、认知,在这个岗位上,多半是被磨掉的,而不是被发挥的。

你本来可以有很多方向。可以慢一点,但去学点真正喜欢的技能;可以绕一点,但去做更匹配的职业路径;可以累一点,但去争一个有成长空间的行业。但最后还是选择了“听上去最保险”的那条。那其实是我们共同的问题。不是不够努力,而是太怕掉队了。

有时候会幻想,如果人生是游戏,选择职业的时候能再多一点提示就好了。比如社工这个选项,前面写着“体制边缘”,但后面也要标明“上限极低”。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剧本。能做的,只是多听点实话,多给自己一点犹豫的余地。

年轻人不是非要赚多少钱,也不是非得当什么大人物。只是希望自己的选择,不要太快变成枷锁。

其实你可以再看看。

不要被人群推着跑,不要因为别人说这里“稳定”就一头扎进去。稳定这件事,从来不是职业决定的,是能力决定的。你越怕失业,就越应该去提升自己能做的事,而不是去找一个“看起来不失业”的岗位。

社工不是坏工作,它只是一个非常具体、非常有限、非常现实的选择。如果你真的热爱社区、热爱基层治理、热爱面对人和人的问题,那它是一个值得的选择。但如果你只是因为“没别的办法”,那就要小心了。

再等等,再看看,再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怎么活。

哪怕不那么顺利,哪怕多走几年弯路,也不要太快把自己困在看起来“最稳”的地方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