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北大医学博士,毕业4年收入曝光:鸡娃的尽头,是尴尬的薪资……
2025-07-29

学历决定不了你能赚多少钱,但能决定你在谷底时能不能撑住。

最近看到那个北大医学博士的视频,心里其实是很复杂的。复杂不是因为他的选择有什么争议,而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这些当年为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拼尽全力的父母,如今好像开始一个个面对现实的反噬了。

朱博士说自己毕业四年,薪资不过两三万。他说得很坦然,没有抱怨,没有羞耻感,只是说了一句很平实的话:如果继续当医生,在北京活不下去。你听的时候不会觉得他丧,反而觉得他是那个少有的清醒者。你甚至能从他身上看到一种稀缺的诚恳——那种承认世界残酷但不愿就此认命的劲头。

他说他转行做金融,是因为医学这条路太漫长、太缓慢,哪怕你再优秀,也未必能靠它换来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。听他这句话的时候,我脑子里冒出来的是“值不值”这三个字。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说:知识是有价值的,努力是值得的。可现实偏偏就是,努力未必带来回报,而价值也经常是被市场定价的。

那这是不是意味着,鸡娃没意义?拼清北没意义?读书没意义?

说实话,我曾一度也动摇过。看到视频里的那句话:“一个亿和清北你选哪个?”几乎所有成年人都选了钱,而孩子选了名校。我理解那种选择,因为成年人已经被生活教过无数次“什么才是现实”。他们知道房子怎么涨,知道工资怎么压,知道努力有时候真的是不值钱的。但我后来意识到,朱博士这样的孩子,其实才是我们真正该去效仿的方向。

他不是因为理想主义才坚持读北大,而是因为他真的认同一种价值——那种内在的秩序感、努力的惯性、自我推进的节奏。这种能力,一旦在清北那样的环境中形成了,会像呼吸一样,成为生命的一部分。你可以从医,也可以转行做金融。你可以不赚钱,但你不会彻底失控。

很多人说他不现实。可我觉得,这才是最务实的现实主义。他从来没奢望学历能给他带来财富,但他知道学历能带来底气。他知道当他看见基金亏钱、房价飞涨、同龄人暴富时,他的选择不该是怨恨、嘲讽、摆烂,而是换个方向、重新上路。他的行动力,是他在北大学到的,是那种环境把“积极改变”这种思维方式变成了肌肉记忆。

你想想,一个普通院校的孩子考试遇到闭卷,第一反应可能是“完了”;但一个北大的孩子可能是:我们拉个群分组复习、我们来做资料、我们自己出题。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,而是因为他们从来没学过“等”。他们是习惯性思考“怎么办”的人。这种人,不会在风口里站得最前,但也不会在风停之后被摔得最惨。

我们教育孩子,不是为了让他一毕业就挣多少钱,而是让他有在低谷里活下去的能力。在风口之外,在失败之后,在竞争失败、运气不好的那些年,他还能不能撑住自己。

你如果注意看朱博士的视频,他眼里其实是亮的。他很清楚现实,但他没有愤世嫉俗。他会说自己眼红直播卖货的人,但下一秒他也会说,“那我就换个行业试试看”。他不是因为“想得开”才心态好,而是因为他的心态就是主动建构的。他的内核稳定,不依附于薪水,不仰赖平台,不恐惧落后。

所以鸡娃要不要继续鸡?我的答案是,要鸡,但不能只鸡成绩。更重要的,是鸡出一个孩子的“内生驱动力”。这不是靠压题、刷题、补课补出来的,而是靠你日常跟他怎么谈失败、怎么看待努力、怎么回应生活的失控。

你是那个在孩子考砸时焦虑到冲他发火的父母,还是那个蹲下来跟他分析“我们可以怎么调整复习策略”的大人?你是那个用收入衡量孩子价值的父母,还是那个能陪他一起找方向、试错、复盘的人?

清北决定不了人生的上限,但可能会决定下限。风口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尊严,但可能决定了起飞的时间。我们做父母,最怕的不是孩子考不上,而是他们进退失据——考不上时彻底躺平,考上了却没有扛住现实的能力。

这个时代最难的部分是,它让人太容易比较,太容易焦虑,太容易否定自己的慢和笨。但生活终归是自己的,你不需要跟直播收入比,也不需要和年薪百万的富二代比。你只要比昨天更稳,比上个月多一点选择,就已经是胜利。

朱博士最后那句话,其实是所有普通人的答案:我不是因为能发财才选读书,而是因为即便不能发财,我也想活得有尊严、有一点骨气。

愿我们的孩子,哪怕踩不到风口,也能稳稳落地,不卑不亢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