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严峻的时刻到了:活下去,靠这6个字
2025-07-29
活下去,靠的不是运气,是方向、信心与定力。
每次听人讲“最艰难的时刻到了”,我心里其实没什么波澜。日子哪有不艰难的时候,只不过这回,连那些一直咬牙硬撑着的人也开始不太稳了。我不是指那种随便说说的“难”,而是那种每天醒来都在想:今天还能不能接住明天的账单,团队是不是又要有人走,公司还能不能开到下个季度。
可越是这种时候,我越不敢慌。慌,会让人跑偏;慌,会让人乱动;慌,会让一个组织的骨头散了,像泥一样垮塌下去。所以我开始反复想那六个字,任正非说的,“方向大致正确,组织充满活力。”这六个字不花哨,不宏大,但有劲,它不是让你立刻飞跃的口号,而是能让你在冰水里撑下去的浮木。
方向这东西,说白了,是你到底想做什么。你做企业,你为谁服务,你打算怎么打这场仗。太多时候,我们说自己焦虑,其实是因为方向模糊了,看不清前面,也就不知道下一步往哪儿踩。有些人焦虑一多,就转身开始做别的——换赛道、换模式、换品牌、换人……但其实真要说,他们只是想躲一躲,不想正面撑着原本那条路走到底。
我有时候也会想换,但我每次都强迫自己先想清楚一件事:我一开始为什么选了这一行,这条路的根到底在哪儿。一旦我把这个找回来了,我就知道,哪怕再难,我也不能拐弯。拐了弯,你可能确实暂时走得快一点,但最后可能发现根本不是你想走的方向了。
读万卷书这件事听起来像老生常谈,但在现在这个信息到处溢出的年代,不读反而才是主流。大家太容易被手机、被短视频、被一堆推送牵走注意力。我有时候晚上回到家,翻开一本老书,发现自己的脑子居然很难专注超过三页。不是书太难,而是自己太浮。可偏偏只有读书,能让我一点点把浮躁压下来,把眼光抬远一点。
行万里路,是另外一种补课。我不再期待谁能给我一个“行业标准答案”,而是更愿意到现场,到客户身边,听他们怎么讲他们的问题。他们烦的是什么,他们其实想要什么样的服务,他们眼里我们值不值那个价格。这些东西你不走出去,是永远猜不准的。就像任正非去市场跑了200多天,他不签合同,也不谈生意,他就是想知道“真实”是什么。这种执拗,反而成了后面所有判断的基石。
和万人谈,其实是说,要主动走出那个只听自己声音的回音壁。我以前很怕去听别人的建议,尤其是那些看起来跟我路线不一样的人。但后来发现,正是这些人能提供我看不到的角度。有时候,一句不经意的话,就能让我对一个问题彻底改观。不是说别人比我聪明,而是他们站的那个位置,刚好能看到我看不到的那条裂缝。
干一件事,是最难的。不是说不想干,而是诱惑太多,干着干着就想换一个试试。看到别人的项目起来了,觉得也可以搞点副业;看到同行在卷直播,也想上去卖两单;看到有人投AI,又觉得是不是也得碰一下……可真正在最难的时候,支撑一个人活下来的,从来不是多,而是聚。能沉下来干一件事的人,就已经赢了一半。
我身边也有朋友,企业其实方向挺准的,客户也有,但就是撑不下去。原因不复杂——信心断了。不是外面有多坏,而是他们自己先不相信自己了。人一旦不相信了,动作就会变形,决定就会飘忽。本来是三个月能走完的事,拖成了半年,一路犹豫,一路倒退。最后不是败给市场,而是败给了自己。
信心其实是一种肌肉,不能靠喊口号练出来,只能靠每天干一点点事撑出来。我自己也一样。有时候撑一天过去,哪怕那天什么也没赚,光是没垮,就已经是一种胜利。然后第二天,接着干。
定力,是让我这些年坚持下来的底气。我见过太多人,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走了半程,然后突然转头做别的。不是他们不聪明,而是他们等不了。这个时代太鼓励快,快成长、快变现、快融资、快退出,结果大家都变成了追兔子的人,一路撒网,最后什么也抓不住。
我有时候也会想,要是当初我选了更好跑的行业,是不是早就活得轻松了。但想归想,每次想到任正非那句“通讯太难了,早知道不选”,我反而踏实了。人这一辈子,重要的从来不是你是不是在对的行业,而是你有没有把那个行业真的啃进去。
所以我告诉自己,别怕慢,别怕熬,只要方向没错,只要还有呼吸,就接着走。熬,其实就是一种厚积。一点点把经验攒出来,把队伍打牢,把产品磨透。别人看不到,但你自己知道,你在往深处走,而不是在原地打转。
有时候我也会问,我到底要的是活下来,还是要活得漂亮?后来发现这根本不是个非此即彼的问题。你活不下来,一切都是空话;你活下来了,自然有机会活得更好。所以我从不把“活下去”当成低标准,它是所有愿景的前提,是底色,是最值得捍卫的尊严。
我不再期待什么一夜逆转。我只希望,在所有喧嚣褪去之后,自己还守在那个小小的点上,不乱跑,不自欺。哪怕明天依旧未知,但今天,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还在撑着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