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清华博士出家当和尚,父母下跪哀求仍不为所动,16年过去,他后悔了吗?
2025-07-29

他没有后悔,也没有回头,他只是终于安静下来,允许自己不再奔跑。

我记得那年我还在北京打工,听人提起张明光,说他是清华的博士,学的是热物理,天资极高,毕业时一脚踩进的是顶级科研单位,未来就算不是院士,起码也是某个国家实验室的核心骨干。那时说起他,大家语气里多少带点敬仰,像谈一个没见过却仿佛听过无数次传说的神童。可谁都没想到,这么一个按部就班冲上高峰的年轻人,突然削发为僧,去了龙泉寺。

刚听说时,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,第一反应是惊讶,甚至有点难以接受。怎么说呢,我们这代人,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“寒门出贵子”、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读书,好成绩,好学校,就是出路。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,读书不是一种选择,而是一条通往更宽广世界的独木桥,走上去了,你就是全村的盼头,你的家人、兄弟姐妹、邻里亲戚,全都把希望压在你身上。

我想象那个画面:他的父母跪在寺门外,哭着求他回去,说家里还有人等他养,说哥哥妹妹当年退学就是为了他能走出来。他站在庙门口,低头不语,也不动摇。旁人看着,只会说这是不孝,说他读书读傻了,可只有他自己知道,内心那种无法言说的疲惫,是怎么积攒到一个节点,最终把他推向佛门的。

我能理解他那种“读到尽头的空”。有时候人并不是在失败的时候迷茫,而恰恰是在“什么都顺利”的时候陷入深渊。当你已经做到了所有人定义的成功,当你站在那道门前,发现打开之后空无一物,那种空洞,比一无所有还更让人慌张。

清华博士,工程热物理,世俗意义的顶点,可他感受不到生命的热度。他说过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:“教育应该是把人点燃的,但我好像从没燃起来过。”这句话听上去轻,可我想象他一路走来,一边背着书包一边背着全家的希望,长年累月地压抑情绪、控制欲望、强撑意志,久了真的就连自己是谁都忘了。

我有时候也在想,要是他出身不是那么贫困,会不会选择就没那么沉重?可偏偏他出身寒门,选择就总显得像一种背叛。他不是背叛父母,他只是背叛了一种用成绩定义人生的模板。他没有错,但也无法要求所有人都理解。

他在龙泉寺待了16年。我们都以为出家是断绝尘世,其实没有。他也用自己所学去整理佛经、管理僧团、研发信息系统,他用热物理的逻辑去做庙宇管理,用科技手段去整合佛法典藏。他没有逃离世界,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参与。

最让我动容的是,他并没有“躲”着父母,而是一步一步让他们看见,一个剃了头发、换了法号的儿子,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“堕落”或者“背叛”。他还是那个孩子,只是终于能睡好觉,终于不再为了成绩和排名彻夜难眠,终于可以静下来听一段风声,看一页经文。

我也看到那张他父母去寺里看他的照片,两位老人穿着朴素,坐在一旁,他穿着僧袍,端茶递水,笑容平静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人的某些选择,刚做的时候是雷,是冲撞,是撕裂,但时间会把它磨成石头,慢慢沉进河床,最终成为新的地基。

他有没有后悔?我不知道,但我想如果一个人脸上写着平静,目光不再浮躁,说话不急不徐,那说明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。不是最热闹的那条,也不是最光鲜的那条,但是他能走得下去的那条。

我们习惯用“有没有用”、“有没有赚到”、“值不值”去评判一个人的选择,可其实有时候,真正的价值是在你终于不再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。他不再问:“我这样是不是对的?”他只是在做,在活,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世界。

世界终究很大,而我们终究只能做一个人自己能承受的决定。张明光没有要谁理解,他只是安静地走进了他想要的生活。只是这份安静,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