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700分“迈巴赫少爷”家庭背景曝光:原来,这才是高考的底层逻辑
2025-07-29
高考不是公平的代名词,但它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不公平的公平。
每年一到六月底,朋友圈像突然开了口子一样,全是分数、表情、排名、志愿,一场静默了多年的搏命竞赛突然掀开帘子,露出每个家庭的隐秘伤痕或意外光芒。其实我很明白,那些喜讯背后,是无数沉默无声的落榜者,是爸妈在厨房流的眼泪,是考生凌晨五点醒来却不愿睁眼的失落感。
你很难说清楚这个系统是好是坏。它太粗粝,也太残酷,但它确实没有别的替代物。
那个坐迈巴赫去考试、最后考出700分的男孩,很多人看见了他家底殷实、资源丰富,但没太多人愿意承认:人家是真的聪明、真的努力、真的有那份沉得住气的天赋。不是所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都能读出全国奥赛金奖。也不是每一个天赋卓绝的人都有通往顶层的座驾。
真正让人心里发酸的,其实是你意识到:有些人站在起跑线上时,不但风顺水顺,还有人替他们选好了跑鞋、备好了能量棒,而你只能自己抠字典、捡旧卷子、一个人熬到灯灭。
但奇怪的是,连这些“天选之子”的家庭,也会为一纸高考分数而激动不已,像是多年搏命后的谢幕。因为他们也知道,在高考这件事上,权贵的手伸不太进去。你可以有更好的老师、更充裕的资源、更稳定的心态,但最终那张答题卡是你自己写的,哪怕你爸是朱炳仁,你不会做化学题也得扣分。
这就是高考的底层逻辑:它不是公平,但它让规则尽量清晰;它不是完美,但它在当下这个国家,是最小恶的存在。
你去看那些“高考钉子户”,一年又一年,甚至考了十几次二十几次还不放弃。有人笑他们执念太深,走火入魔。但我看到的,是一种朴素的信念感——不靠关系、不拼爹,只想靠这唯一一条通天的路,去证明我也值得一次机会。这种心愿,在中国式的社会结构里,不但不可笑,反而有种格外沉重的悲悯。
我一直觉得,高考并不只是选拔谁聪明、谁勤奋,更是在筛选一种心理结构:你能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不确定结局的事,不抱怨、不逃避,只一心一意地做下去。这一点,比成绩还要稀缺。
所以别小看那些分数不高的人。他们可能真的很努力,只是没有赶上资源、没有遇到伯乐、没有选对专业。他们不是差生,只是系统太粗糙,无法看见他们的独特价值。
也别太艳羡那些一次上岸的天才。他们确实幸运,但高考之后的人生,靠的再也不是会不会写议论文、会不会做数学填空题,而是能不能在人际关系、情绪管理、方向感、热爱这些无法量化的命题里,继续走下去。
我采访过一个高考考了四次才进二本的男生,他说:“我已经不怕失败了,因为失败我经历过太多次。现在让我选,我还是会考下去,因为只有这条路,我能看得见终点。”
也听过一个重点高中的班主任说:“现在的高考,不是选出谁最聪明,而是谁最能忍。”
高考像一面镜子,照出社会的结构、家庭的资源、个体的承受力、教育系统的断层,也照出我们对公平的渴望究竟有多深。你不一定喜欢它,但你无法绕过它。
所有人都在这套系统里打滚,有人借它翻身,有人被它拽住裤脚,但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。用标准化考试去比拼,固然粗暴,但至少你可以靠一支笔、一盏台灯和几十本试卷,撑起命运的一次可能。这是这个时代,留给普通人不多的喘息窗口。
你说高考能改变命运吗?可能不能。但它确实在过去几十年,打开过无数通往另一种生活的门。
它不是答案,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种选择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