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三甲医院脑科学专家:暑假让大脑「废掉」的行为,很多家长还在做
2025-07-29

毁掉孩子大脑的,不是懒惰,是被忽视的大脑规律。

暑假快开始的时候,家长总会变得特别紧张。有人急着给孩子报课外班,有人盯着练习册恨不得一页页都做烂。谁都不想“输在假期”,可真正决定孩子能不能走远的,往往不是“学了多少”,而是他有没有在大脑最需要被理解的时候,被正确地对待。

我听过太多焦虑的家长抱怨孩子“玩疯了”“躺平了”“浪费假期了”,但却几乎没人问过:孩子的大脑,在这两个月里,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修复和成长?

大脑从来不是一个死板的容器,它不是你灌进去多少知识,就能记住多少的硬盘。它更像一座正在搭建中的城市,一砖一瓦都需要养料和节奏。如果你拼命往里堆砖,而不给它水、不给它氧气,最后只会坍塌。不是不努力,是毁于“错误努力”。

很多孩子不是在放假的时候堕落了,而是在放假的时候,终于摆脱了日常生活中超负荷的刺激。他们不是放松了学习,而是本能地在为自己找喘息的机会。因为在那个每天都在“内卷”的班级里,他们已经快不能呼吸了。

如果家长仍然用“分数、题量、进度”来衡量一个假期的价值,实际上是在慢慢掐断孩子大脑那点仅剩的活力。

我见过一些真正聪明的家长,他们在假期里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玩够了吗?吃饱了吗?今晚早点睡。”他们懂得一个孩子的成长,首先是大脑的成长,而大脑成长的节奏不是靠逼出来的,是靠照顾出来的。

吃好饭、睡好觉、玩得投入、发呆也不被责备,这些表面看起来和学习无关的日常,其实正是大脑建立新连接、形成长时记忆、处理压力情绪的必要条件。你越是剥夺这些“无用时光”,就越是在扼杀孩子可能出现的“弯道超车”。

前额叶皮质的发育要持续到二十五岁,而很多家长却希望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能像成年人一样管理情绪、管理时间、管理目标,这本身就是误会最大的教育幻想。

孩子会情绪波动,是因为大脑还没长完。孩子会分心,是因为神经回路还不稳定。这些不是“懒惰”“不用心”,而是大脑在成长的真实信号。

很多孩子的问题,不是天资不够,而是大脑在接受错误的输入方式。每天埋头刷题八小时,神经元根本来不及整理,就像你不停往电脑里扔文件却从不整理硬盘,最终只能卡顿、崩溃。

你看,有些人天天学习,成绩却起不来;另一些人没怎么学,反而灵光一闪。真正的差距,往往不在表面努力,而在神经连接的精度和效率。

孩子不是不努力,他只是需要被以正确的方式引导。用恐惧驱动大脑,只会激发短期的焦虑激素;而真正能塑造稳定神经回路的,是来自多巴胺的正向体验。孩子若能因为“自己觉得好玩”而主动去学,那么这个知识就会牢牢刻进神经元的路径里,变成他的本能。

我特别认同黄翔医生说的一句:“睡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。”其实不仅是睡觉,哪怕是他发呆、打瞌睡、做白日梦、在床上翻来覆去、画没头没脑的小画,那些你以为他在“浪费时间”的时刻,很可能才是他的大脑在暗中整合记忆、消化刺激、建构世界观。

不是所有的“静止”都是停滞,有些静止,是积蓄,是酝酿,是“他的大脑正在重新接线”。

反倒是一些总想着“利用假期逆袭”的父母,每天盯着孩子学了多少,没意识到他们其实在推着孩子的神经系统一点点失衡。

我们太习惯用“可见的成绩”去判断一切,却忘了大脑最珍贵的成长,往往是隐形的、缓慢的、需要你静待花开的。

你不会去催促树的根长得快一点,但你会因为成绩单上一时的分数波动就慌了神。你希望孩子“有出息”,可你给他的,是忙乱、焦灼、压迫,是大脑最厌恶的输入方式。

孩子的大脑,其实天生就有往前走的冲动。你需要做的,不是拽着他奔跑,而是撤掉那些让他跑不动的障碍,比如错误的期待、无效的刺激、过多的干扰和强迫。

养一个聪明的孩子,不是靠把他变成机器,而是让他的大脑可以自由地呼吸。你要学会看懂他的神经节律,听得出他什么时候需要学习、什么时候需要休息、什么时候什么都不想做。

有时候你越想推动他进步,反而越是破坏了他大脑的自然节奏。就像推一艘小船,不在它准备好风帆的时候硬要它出发,只会让它在浪里打转,耗光了力气,却没走远。

暑假本该是修复、是恢复、是回到自己的节奏里。孩子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零件,不是只靠时间砸出来的成绩单,更不是你焦虑的出口。

他们的大脑,像宇宙一样复杂,也像春天一样敏感。你要有耐心,也要有信心。哪怕他现在什么都没做,只要他活得有滋有味,那些看不见的神经元,也许已经悄悄长出了新的枝杈。

别再问“他学了多少”,不如问问自己:“他的大脑被尊重了吗?”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