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华为内部论坛的这篇雄文火了: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是......
2025-07-29

每一个人都曾陷入某种形式的内卷,只是当时不自知。

明明知道那件事做起来没什么意义,却还是一遍遍地重复下去。不是因为愚蠢,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做,而你不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,好像你不够努力,不够配合,不够合群。于是我们学会了看气氛行事,学会了装忙,学会了花无数时间把一个简单的汇报做成几十页幻灯片,还得加点动画和金句。

这种感觉特别熟。你不是真的热爱那件事,只是你知道如果你不配合,可能就会被边缘化。哪怕你看出了它的荒唐,也只能把自己藏进一堆“看起来很敬业”的动作里,假装一切正常。

有时候我在会议里,看着整整齐齐摆放的水杯,看着那些提前调好的灯光、统一的着装、被一遍遍预演的讲话词,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。明明会议的核心不过是一个几分钟能说完的决策,可为了那点“仪式感”,几十个人要提前准备几天,几百人要静坐聆听半小时,最后把记录上传、归档、盖章——做了那么多事,实际推动的事情,可能只有一句话。

那不是认真,是内卷。不是精细,是浪费。

更荒谬的是,所有人心里都知道这些事毫无意义,却仍然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。就像囚徒困境,每个人都知道保持沉默是更优解,但因为没人愿意冒风险,最后大家选择了配合,选择了低头。每次都有人说“别太认真了,就走个过场”,但每次又都有人偷偷比别人多写两页材料,生怕错过什么机会。

这种状态最消磨人。你不能做你该做的事,却要花大量时间在那些看起来“重要”的虚功上;你不能明着说“不”,却要用一种配合的姿态暗中抵抗,哪怕最后只是拖着、熬着、假装参与。

慢慢地,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变成了那种“看起来很努力,实际毫无产出”的人。你不知道哪一刻开始,你原本想追求的创造和成长,被一份又一份的总结报告、一轮又一轮的评比检查、一个又一个的指标考核给吞噬掉了。

有一次,一个朋友说他所在的单位每年都要评“创新奖”,结果连续三年拿奖的项目,全是某种旧方案的小修改,连标题都只变了几个字。那些真正试图突破的人,反倒因为结果难以量化,被系统性地边缘了。

他说他特别绝望,不是因为做不出成果,而是这个体系根本不欢迎真正的创新。它要的是可控的安全区,不是不可预期的变化。你一旦真的做出点什么,它反而觉得你太跳脱。

所以大家就都学乖了。不去破坏节奏,只在可控的范围内“精益求精”。可你知道那种精细根本不是真正的追求卓越,它只是对“好像很认真”的一种模仿。

有时候内卷并不只是一个结构性问题,它也是一个文化问题。我们太习惯了服从,太害怕成为异类,从小被教育要听话、要守规矩、要不出头。于是当制度让我们站成一排,我们就真的以为自己是排头兵;当环境鼓励形式主义,我们就真的以为多几页幻灯片就是更专业。

我们笑“谁开了第二枪”的考题荒唐,但其实在现实里,我们也在回答那些不知从哪里来的考题:领导喜不喜欢这个配色?这段话有没有足够体现政治站位?这个数据要不要再“打磨”一下?

真正的创造不是这样的。它需要的是真实的空间,而不是被层层套索捆住的规则。

问题是,没人告诉你该怎么跳出来。你只能靠自己判断。

那种判断力不是天生的,它来自一次次对话之后的沉淀——和自己对话,和真实的工作对话,和那些真的想做事的人对话。

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有点格格不入,好像不太合群。可你心里明白,你在保护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。

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跳出那个圈,但起码你得知道自己正在绕圈。那一刻你就不一样了。

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不为汇报、不为评级、不为奖项的事情。

那些你在深夜还愿意继续、在清晨醒来还念念不忘的事情,才是值得你投入生命的事。其余的,只是让你忙得像在奔跑,实际上不过是原地踏步。

知道了内卷的本质,未必能立即改变什么。但它可以成为一种提醒,提醒你在一个又一个形式化的动作里,不要把自己磨平了。

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改变,但所有人都有可能保持清醒。

只要你还愿意发问,愿意多看一眼“我们究竟在干嘛”,就还有希望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