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最残忍的社会真相:你的贫穷,是被人设计好的
2025-07-29

贫穷不是天生的,而是被一套系统化的陷阱悄悄规划好的。

我以前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。总觉得说这样的话,听起来像在推卸责任,好像是在给自己的不如意找借口。但越活越久,越听见越来越多“凭自己努力还是原地打转”的故事,我开始松口承认:也许我们不是没努力,也许只是走进了别人早就铺好的局。

我爸是一个很节俭的人。我小时候常看他为几块钱的东西来回比价,衣服穿了十年不换,连饭桌上的酱油都要挑最便宜的牌子。但讽刺的是,他那个时候家里装了台特别大的电视,还是分期买的。我问他为什么。他只说了一句,“就想看看世界杯,换个大点的清楚。”

那时候我不懂,现在我明白了——那就是“垃圾桶陷阱”。我们以为穷人会谨慎花钱,事实是,在那些被精心制造出来的欲望面前,越穷的人越容易冲动消费。不是因为他们笨,而是因为他们太需要一点点即时的满足感,来缓解长期的压抑。

我有个朋友,月薪六千,信用卡总欠着一万。他手机壳换了七八个,买的香水堆满了一层抽屉,但他连牙齿有问题都不去看。我们一起吃饭,他点最贵的甜品,说“偶尔得宠自己一下。”我没劝,也没笑,只是突然意识到我们很多人都在重复同一个模式:用未来的钱,换眼前的一点点体面和甜。

而整个消费系统就靠这种“甜”喂养着。他们不需要你变富,他们只要你永远“差一点”。差一点点就凑满减,差一点点就升等级,差一点点就跟上潮流。于是你永远在补,永远在追,永远不够。

奶头乐陷阱更隐蔽一点。我很早以前就卸载了短视频,但有一阵子,我在公司厕所里躲着看美剧,一看就是一集接一集。那不是放松,是逃避。我很清楚自己该去处理那个快要烂尾的项目,但我的身体就是不肯动,我甚至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,可还是停不下来。

奶头乐的恐怖在于,它让你觉得你还有“选择”。你点开一个视频,它让你笑,你觉得这一笑是你自己选的。但其实你没选,你只是被算法哄睡了。它喂你喜欢的,它不让你有空思考。思考太累,快乐太快,于是你慢慢放弃挣扎。

我想起大学时的舍友。他学计算机,成绩很好,实习也不错。可毕业那年,他没去找工作,留在学校附近当起了代练。他说“打游戏赚钱也挺好。”他真的每天都玩得很投入,也很认真写文案接单,但我知道他是在逃。他逃的是那个需要承担责任、要拼命竞争、随时被比较的现实世界。

那时候我没资格说他错,因为我自己也在混日子。直到有一次我加班到凌晨,坐在公交最后一排发呆,脑子突然很清楚地浮出一句话:“我在浪费我这辈子的时间。”那天之后,我开始写东西,不是因为想成为作家,而是想找一点属于我自己的节奏。

后来我明白,那种“醒来”的瞬间其实很宝贵。我们很多人都像那只绕圈跑的老鼠,以为自己在奔跑,其实一直在原地。我曾经有过一份工作,忙得每天只睡四小时,会议、汇报、盯进度、发方案。看起来很努力,但其实我的认知、能力、思考几乎没有任何增长。后来被裁员时,我突然发现,我除了会熬夜和写PPT,几乎没有可以卖得出价钱的技能。

那时我才明白,“勤奋”也是一种幻觉。如果你不跳出来思考,勤奋只是在加速你的枯萎。

再说说最难逃的那个陷阱——肖申克陷阱。我认识一个叔叔,国企干了三十年,每天工作就是盖章签字开会。退休那年他哭了,不是因为不舍,而是因为“我不知道以后该干嘛了。”

他说他已经几十年没学新东西了,现在手机上一个App都不会用,银行让他扫码注册,他都想直接走人。他不是不聪明,而是这几十年,他已经彻底变成那个体制的一部分,一旦离开那个系统,他就什么也不是。

我小时候觉得有个“铁饭碗”多踏实啊。现在我怕极了那种“过得去就行”的生活。因为“过得去”的背后,往往藏着巨大的风险——你会慢慢失去探索的能力,最后变成一个只能靠环境喂养的空壳。

改变很难,承认自己已经被“设计”更难。我有时半夜醒来,会突然问自己,我现在的工作,是在增加我的自由度,还是只是让我暂时不焦虑?我是不是又在忙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?我到底在往哪走?

没有答案。但我不想再当那个走进陷阱还以为是自由的人了。

我想学会辨认那些温柔却致命的诱惑,学会在沉迷前按下暂停键,学会给自己的生活留出一点空间来“发呆”——哪怕只是坐下来,什么也不做,想一想最近的日子是怎么过的。

贫穷并不只是口袋没钱,而是一种系统化的剥夺:剥夺你延迟满足的能力,剥夺你长期专注的可能,剥夺你探索边界的意愿,最终剥夺你自我生成改变命运的主动权。

这才是真正可怕的。

我并不觉得每个人都该变成富人,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清醒。至少知道,什么是真需要,什么是被植入的“欲望”;至少看得出来,哪些是别人给你喂的“奶头”,哪些是你真正想去啃的“骨头”;至少在困顿时不慌,在顺风时不狂,知道什么时候该停,什么时候该跑。

我愿意一边跌跌撞撞地活着,一边拆那些别人给我设好的局。

只要还有力气拆,我就还在做自己的主人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