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岁过后,理解了经济周期,就理解了造富
2025-07-29
赚钱这件事,从来不是靠努力决定的,而是靠站在正确的时间里做对了事情。
我不是不努力,也不是不拼命,甚至我从没像这几年这样焦虑过。我每天像打仗一样安排生活,见缝插针地工作,碎片时间都不舍得浪费。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:我这么拼,到底是在和什么赛跑?
后来我逐渐明白,我一直在跑的那条赛道,叫“逆周期”。我是在一个往下走的时代里,用尽全力试图向上爬。但风不对,你使劲也没用。不是你不好,而是方向错了。
这个时代最让我感到残酷的,不是努力没用,而是很多时候,你连努力的方向都看不到。你可能每天都很勤奋,但如果整个行业在下行,你再怎么挣扎,也不过是延缓下沉的速度。
我第一次正视“经济周期”这几个字,是在我30岁那年。
那一年我经历了一次转型失败,手头的项目因为政策变动被迫暂停,原本预计的收益归零,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种“不是你不行,而是时代不允许”的无力感。那种感觉很像你在河里拼命地划,可潮水退了,你脚下连水都没有了。
我开始重新审视很多事情,包括“运气”这个词。
过去我总觉得运气这东西虚无缥缈,不值得讨论。但现在我知道,那些我们口中“运气很好”的人,其实很多时候,只是刚好踩在了周期的起点。
你可能觉得一个行业的龙头公司是因为执行力强、产品好、战略准,但更多时候,他们只是生逢其时。他们出生在该出生的那十年,进入了该进入的赛道,接住了该接住的风口。
就像书里写的:洛克菲勒、卡内基、摩根那一代巨富,几乎都出生在1831到1840年之间。那不是巧合,是历史安排好了的时间节点。你晚出生五年,可能就错过了所有机会。
所以,当我开始理解经济周期之后,我对财富的看法变了。
以前我总觉得财富是积累,是耐心,是坚持。现在我明白,它更像是一个窗口期,在那个窗口期里,你看见了别人还没看见的东西,然后你冲上去。只要你那时候动了,你可能就会被带起来。等潮水过去,你再怎么折腾,也难有太大作为。
这不是宿命论,也不是消极悲观,而是让我学会了一种敬畏。我开始对趋势更敏感,对泡沫更警惕,对自己的判断更审慎。我不再试图“战胜市场”,而是试图看懂它,顺着它。
我也更能理解那些“看上去很保守”的人了。
他们不是胆小,而是经历多了。他们知道,很多看起来诱人的机会,其实只是周期的一部分。比如某些资产突然涨得飞快,他们不会追,因为他们经历过类似的泡沫破裂。他们不是输不起,而是懂得不该赌。
这几年我越来越佩服那些能熬的人,不是那种一味坚持、死磕到底的熬,而是那种看懂局势、能扛下周期的人。他们可能表面没什么变化,但他们懂得等待。他们知道现在不是他们的时间,他们愿意收着、藏着、忍着,直到下一次机会来临。
我曾经很不理解“逆周期投资”这个词,现在我明白,它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它意味着你要学会在别人疯狂的时候保持清醒,在别人退场的时候悄悄布局。
也意味着你必须要足够强大,才能扛得住那段“没有掌声,没有回报”的黑暗期。
很多人说,要有战略眼光。我觉得更具体的说法是:你要知道现在在哪个周期阶段。你是在顶部?在底部?你是在上升通道,还是下滑斜坡?不同的位置,你该做的事完全不同。
你不能在冬天种庄稼,也不能在夏天盖棉被。看不清季节,就很容易做错事。
我不是说周期是万能的解释,但它确实是那个决定你是否能顺利“致富”的核心变量之一。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,推动着每一次财富的再分配。而那些真正聪明的人,早就不把自己当个孤立个体,而是试图看懂这只手的运行轨迹。
我现在每次做决策,都会先问自己一句:这件事,是顺着周期的,还是逆着来的?
如果是逆着的,我不会急着否定它,但我会更加谨慎。我会想清楚,这是否值得我投入所有筹码去对抗大势。如果不值得,那就转身,不是认怂,是识时务。
这几年我也开始意识到一个现实:真正的周期机会,一辈子最多遇到三次。不是每次你都能抓住,但哪怕只抓住一次,就可能改变你的整个阶层位置。
所以我越来越少去纠结“小机会”的得失。我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“下一个周期”的预判上。我会研究政策的走向,会盯着技术的演进,会观察人口的变化,因为这些东西才是决定未来十年方向的东西。
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着急赚钱,因为我知道,周期未到,再怎么折腾都只是辛苦钱。但当周期来了,很多看似费力的事,反而会变得顺势而为。那时候你只需要站在那个点上,水就能把你推起来。
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坐等机会。你还是得准备,还是得积累认知、人脉、资源、技能。但你得明白,这些东西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,它们只是为了在周期来临时,让你有资格参与。
我现在经常和朋友说一句话:你得像候鸟一样生活,在合适的季节迁徙,而不是死守一棵枯树。周期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——它不是命运的主宰者,而是提醒你什么时候该动,什么时候该等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