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厂裁员、猎头撤退,为什么现在找工作这么难?
2025-07-29
找工作难,是因为没有位置,而不是没有能力。
每天刷招聘网站,不知道为什么,越刷心越凉。你能感受到那个变化,不是某个公司的问题,是整个空气都变了味。职位少了,更新慢了,要求高了。你精心写的简历,发出去了像落水的石头,连个回响都没有。后来开始怀疑,是不是自己太差了。但又想,之前不是这样的啊。
身边好几个朋友最近也在换工作,聊起来,没人敢说“我能随便选”,顶多就是“看看有没有合适的”。他们说得轻描淡写,我听出来那背后的焦虑。有个猎头朋友告诉我,她现在推荐出去的候选人,能顺利入职的不到一半,有人拿到offer也不敢去。不是嫌待遇不好,而是怕去了又变动,怕这一次踏出去之后,连回来的路都断了。
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现在的行情,是一个211硕士的朋友,学金融的,找不到工作。他把简历给我看,我挑不出什么毛病:背景够好,项目经历也挺扎实。可猎头一看就摇头,说企业现在不要“潜力股”了,只要“即战力”。以前公司愿意培养人,现在不敢了。一个错用人选,成本太高。
这几年,企业不是不需要人,而是他们比以前更怕选错人。以前找人,像是围一桌饭局,愿意多准备几个碗筷。现在不是,他们压缩到只剩几个座位,每一个都得坐对人。你如果不能马上上手,就等着吧,可能这个座位永远都不会轮到你。
有时候我会想,是不是我们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“谨慎”模式。创业者开始犹豫,投资人变得安静,原来那些“搏一搏,单车变摩托”的热情,也在慢慢冷却。现在是“别翻车,别断供,别生病”。我们不再追求翻倍的涨幅,而是求一个“稳定的喘息”。
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裸辞。有些是因为工作强度太高撑不住,有些是因为干着干着突然不想干了。你说他们不怕吗?他们当然怕,但是真的累了。心理和身体都发出信号的时候,人是拦不住的。有个女生告诉我,她刚裸辞,准备先休息两个月。她说,“我不想把自己搞到进医院,才明白不值。”
但裸辞的人也会陷入一个怪圈——市场不给机会,他们等不到“我想要的”,只能接受“凑合用的”。有时候我听他们说“我看看再说”,我知道他们其实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,只是嘴硬。但他们还是会说“看看”,因为他们不想太快妥协。
有些大厂人,一年还拿着三四万的月薪,转眼出来以后,发现连两万的都难谈。不是他们退步了,是市场紧了。头部不流动,腰部挤不进去,底层翻腾得越来越厉害。大家都卡在那儿,进退不得。然后你看到一些履历挺好的人,开始考虑“要不先去培训一下,或者换个行业”。
这年头,好像努力也没那么值钱了。你能做的,只是别停。哪怕现在暂时没用,也别放弃让自己更新。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坑会突然空出来。到时候不是你比别人聪明,而是你比别人还在。
猎头的岗位变少,说明用人单位少了预算;用人单位减少招聘,是因为业务不确定;业务不动,是因为资金链断了;资金链断了,是因为前面那群基金人自己都保不住。每一环都在冷却,最后冷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身上。其实不是我们不好,是没轮到我们。
你可能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:我什么都没做错,可为什么日子越来越难了?这就是现实。它不讲逻辑,只讲趋势。你只能忍着,撑着,然后一点一点地摸索出那个缝隙。可能是一个小公司,一个冷门行业,一个你以前没考虑过的方向。你必须开始对这个世界保持新的理解力。
我见过一个医学生,放假在家天天练缝合技术。他爸妈也是医生,晚上饭桌上全是病例讨论。他说他不敢停下来,因为他知道,迟早有一天轮到他做决策。你说他焦虑吗?他肯定焦虑。但他有目标,所以他焦虑得很清醒。很多人不是太焦虑,是根本不知道往哪焦虑。
我们小时候以为,只要成绩好,就有未来。后来才知道,好成绩只是一张入场券,真正让你留下来的,是你能不能在困境里扛住、不失控。你不一定要马上找到好工作,但你一定要学会不慌不乱地面对“不被需要”。这个时代,不是谁最快赢,而是谁先熬过这一段。
每天早上醒来,第一件事就是点开招聘App,然后盯着那几个熟悉的岗位标题发呆。有时候我会想,我在等什么?也许不是工作,是一点点信心的回流。那种你投出去的东西,会被看到;你愿意努力的方向,不会白费的信心。
你说人要怎么面对这样一个时期?我没有答案。我只是每天告诉自己,再看一天,再试一份,再写一封邮件。不是因为乐观,是因为除了这样,我也没有别的办法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