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孩子暑假摆烂,不如带他看这6部央视神级纪录片,只为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
2025-07-29

暑假一到,家里就安静不下来。孩子每天晚睡晚起,作业像没发生过一样躺着不动,手指倒是很勤快,点啊滑啊,屏幕前一坐几个小时。有时候看着他窝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的背影,我心里忽然一阵发虚,像踩在了松软的土地上,不踏实。

不是想逼他,只是总觉得——光阴这样流过去,实在可惜。可孩子不这么想。你一开口,他就顶回来,“我又不是不上学”,“反正现在是假期”,“你以前小时候不也玩”。这些话不是没道理,我小时候也玩,可我不知道哪一刻开始明白了:假期,不只是放松的时候,它其实是我们命运真正拐弯的地方。

那天我随手点开《大学》那部纪录片,不是给孩子看的,是我自己好奇。可看着看着,我反而想到他——想到那个在客厅躺成一滩软泥的小男孩。片子里有个河南农村走出来的清华博士宋云天,他回了老家当基层公务员。他在讲台上演讲,说:“我们的青春,不该只是为自己。”那一瞬间我心里很酸。不是因为他讲得高大上,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,我的孩子身边的世界太小了,小到他以为学习只是为了升学,考上高中、大学,然后有个工作。

他没看过那种“人光一照你就不想懒散”的样子。他不知道,在那些地方,有人每天为一颗星星的光谱数据熬夜两年,有人放弃高薪只为了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望远镜。他不知道这些人的日常里,根本没有“卷”这个词,因为他们热爱。他们不累,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。

那天晚上我没劝孩子,我只是打开了《小小少年》。一边做饭一边放着,看似无心,其实是等他路过。小云在猪肉铺地垫上跳舞的样子,我想他大概是瞥到了。他没说话,但晚上他没再玩手机太久。后来他问我:“她最后去哪里了?”我说:“她上了央视,舞跳得越来越好了。”

我没有解释什么热爱,也没讲什么大道理。我只是说:“你有没有一件事,是你愿意不吃饭也要去做的?”他没吭声。我也没追问。孩子不是听你说,而是看你信什么。他如果看见你认真看一个纪录片,他也许哪天会好奇地跟你一起坐下来。

我还放了《Hi新职业》,我知道他爱玩游戏,也喜欢鼓捣模型。铁甲设计师那个小伙子让他眼睛一亮。文成说他大学就开始做机器人,我儿子听完沉默了一会,说:“我是不是也该学点画图软件?”我点点头,没再多话。我知道,这种念头一闪而过,但它不是没有重量,它像种子,等着哪天有阳光。

后来他一个人看了《读书的力量》,那个北大保安甘相伟的故事打动了他。他说:“他太拼了,我可能做不到。”我笑了,说:“没关系,你先别怕做不到,你只要别停就行。”他说:“那你小时候看书多吗?”我说:“我那会儿也不爱看,但后来开始想问题,就忍不住想翻书。”

我们慢慢聊了起来。没有高调的教育,没有计划表,没有“你该做什么”,只有我和他一起,坐在沙发上,把一个人的故事看成了我们自己的镜子。

《学习的人》我们一起看了半集。我记得他看印度学生把手缠上绷带继续写字的时候,轻轻地说了句“太狠了”。我听见了,但我没附和。那一刻我想让他自己去体会:别人那么拼命不是要让你觉得你不够好,而是让你明白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人在为一点点希望努力活着。

等他睡着了,我一个人坐在餐桌前翻《但是还有书籍》。我看着那个藏区的小图书馆,看着那个草原的女孩想当一名语文老师,眼睛有点酸。我们都太久没去想,“读书”到底是什么了。它不是任务,不是卷子上的分数,不是家长群的排名。它是你在人生的低谷时,还能有一盏灯的那种希望。

我想告诉他这些。但我不说。我只是每天让电视里放着这些纪录片,偶尔提醒一句,“你要是无聊可以看看那个讲机器人那个”。

我不想用任何方式逼他上进。孩子真正改变,永远是自己心动那一刻。

所以我现在的希望很简单。暑假他可以玩、可以睡懒觉、可以发呆。但我希望在某个下午、某个他自己都没察觉的瞬间,他会被一个故事、一句台词、一张画面轻轻触动。他会停下来,心里生出一个微小的念头:“我想知道更多,我也想试试。”

我想做的,只是把那盏灯放在他可能经过的地方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