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层不狠,中层不坏,累死三军
2025-07-29
高层不狠,中层不坏,最后苦的是所有认真干活的人。
我越来越能理解这种结构性的无力感。不是没人努力,而是方向一开始就不清晰、边界不明确,领导的每一次含糊,都变成下面几百个人的加班熬夜。明明说好要“讲制度”,结果到关键时刻变成“看关系”;讲KPI,说结果导向,最后执行时却满是人情账。
我看着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延期,再到不了了之。不是因为没人执行,而是中途换了负责人,前任想做的方向和继任的策略完全不搭,等新负责人搞明白发生了什么,时间已经过了两个月。上面的人也知道乱,但没人出手拍板纠偏,就像等它自己消失似的。
那时候我很想知道,高层到底在忙什么?是怕得罪人?还是根本不关心结果?
后来才慢慢明白,有时候他们也不是不想狠一把,而是连“狠”的能力都不具备。他们太习惯被汇报、被围绕、被伺候,不再习惯走进现实、盯进过程。他们总是站在决策高位谈抽象的话,却不知道底层已经在用屁股想事,用脚走人。
我并不讨厌狠的领导。反而,有时我还挺感激他们。至少他们清楚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能让。一条线划清,谁踩了就得付代价,不好看、不好听、甚至会让人骂,但起码全队有了方向。
我遇到过一个真正狠的老板,项目失败了他第一个拍桌子,但开完会后,他直接撤掉两个关键岗位的人,亲自补位去对客户道歉、重新整合资源。没人觉得他冷血,反而觉得安全。因为他让所有人知道,责任是有指向的,乱不是常态,犯错不是被纵容的理由。
可惜这种狠,是稀缺品。大多数时候,我们看到的是模糊的好人主义。高层想维稳,中层怕得罪人,基层一边干一边骂,最后所有人的时间、心力、信任感全消耗掉,只换来一句:“辛苦了,下次改进。”
累的不是那个出决策的人,是那个每天等方向、对模糊指标硬抠数据、夜里12点还在等反馈的普通职员。他们不是不聪明,也不是没理想,只是被一次次地浪费后,学会了只做表面功夫,反正谁也不真当真。
中层就更有意思了。他们处在那个不上不下的位置,要“上对天子、下安黎民”。如果他想自保,他就学会了怎么和老板说人话、和下属说好话——但不说真话。他自己知道哪些人该裁、哪些人没用,可一到要动真格的时候,他就说:“要不再观察观察。”
我听到这句话就头皮发麻。因为“再观察观察”,在现实中就意味着“再拖拖看”。这种拖延本身就是管理能力的缺失。问题不是不知道谁的问题,而是没人肯出手切割。
有些中层,连“坏”都不愿做。他们怕少一个人跟自己吃饭,怕背上“冷血”的标签。他们太想当老好人,却不懂,这种好其实一点都不体面。真正好的管理,是敢在背后说重话、敢在会议上拍桌子、敢在必要时牺牲一点“兄弟情”,成全团队的长久秩序。
我一直觉得一个团队真正走向沉沦的标志,不是有人犯错,而是犯错了没人说话。不是没人掉队,而是掉队了全队跟着慢。大家都变得“懂事”,变得“通情达理”,变得“不争不抢”。结果一整个季度下来,业务没起色,团队氛围越开越散。
管理不是让人舒服,是让人清醒。不是靠人设稳住局面,是靠制度稳住目标。
但现在很多管理层太怕痛了。他们怕裁员,怕下属流失,怕舆论压力,怕员工离职时说他们“没良心”。可现实是,他们每不狠一次,就逼出更多隐形的离开,更多的消极怠工,更多的沉默不语。他们越“体面”,公司就越沉重。
我后来明白一个道理:一个公司最怕的不是出错,而是不敢面对错误;不是没人做事,而是每个人都在绕着矛盾走。
要想改局面,高层就得敢清场,中层就得能动刀,所有的温情都应该建立在纪律清晰的前提下,而不是混乱之中的互相谅解。
当然,这种“狠”和“坏”,本质上是组织的正义,是保护清醒者、努力者、不怕真话的人。而不是滥用权力、变成小圈子互斗。关键在于,你的“狠”是不是清楚,你的“坏”是不是公正。
我真的希望,有一天我站在会议室的时候,不再听到那句“我看这个问题再等等”,而是有人能直面问题,说:“这个人留不住,那就赶紧找能干的人替。”
不是因为无情,而是我们浪费不起了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