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37岁中年女的自述:生二胎后,我和老大吵了一架,才明白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......
2025-07-29
我曾以为孩子最在乎的是成绩,最想要的是认可,但那天晚上我跟她吵完,才真正明白,她只是想被爱,而且是被完整地、毫无保留地爱。
她说那句“你们只爱妹妹”,我脑子一下子空了。因为在我的心里,那个我从怀里生出来的第一个孩子,是我所有母性第一次流淌的地方。我为她熬夜、奔波、焦虑,从来没想过我对她的那份付出,她感受不到。
但她是那样笃定地说,我不爱她。
不是“你有时候偏心”,不是“我觉得你比较喜欢妹妹”,她用的是“你们不爱我”。那是一种带着伤口的宣判,不容辩驳。
我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在孩子心里,被忽略的感觉,比被责骂更疼。
过去我太理所当然了。理所当然地认为她是姐姐,就该懂事。理所当然地觉得她成绩还不错,偶尔懒散也能接受。理所当然地在对妹妹的耐心和温柔上,吝啬地分配给她。
但其实,她还是个孩子,是那个也会在夜里怕黑、摔倒会哭、下雨天希望被接的孩子。她只是比妹妹早出生几年,不是早成长几年。可我给她加的期望,是一个孩子背不动的。
我反复在心里过那句“你去讨好妹妹吧”,像针一样,扎在心口。我很想冲过去抱住她、告诉她不是那样的,可我又怕,她会躲开我,像我小时候一样,躲开我妈。
是的,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区别对待的。我拼命表现,考试前焦虑得发抖,做家务的时候故意大声响动,期望换来一句“你好懂事”。可我妈总是笑着摸我妹的头,对我说:“你看看你妹妹多可爱。”那种感觉,不是嫉妒,是冰冷。
我曾经发誓,等我做了妈妈,一定一碗水端平。但现在看,连我都不知道那碗水已经倾斜了。
我明白了一个道理,爱不是不说偏心就没有偏心,爱是要让对方感受到。哪怕你嘴上天天说“妈妈最爱你们”,孩子感受到的冷落,就是事实。就像风吹过脸时,没有说话,也知道是冷的。
我在乡下奶奶家的几天,像是灵魂被轻轻地晃了一下。奶奶从不说大道理,她只是在你情绪最糟糕的时候,煮碗热汤,拍着你的背,叹一口气说:“我娃受委屈了。”那一刻,我才知道什么是无条件的爱。
原来我一直被那份爱保护着长大,可轮到我成为母亲,却不会表达。我以为把最好的给孩子,就是爱了。但我错了。
爱是回家时,不问成绩,先抱一抱。
爱是在她说“我不想学习”时,不急着责备,而是先问:“是不是最近很累?”
爱是在她犯错时,不翻旧账,不贴标签,而是一起坐下来分析:“你怎么想的,妈妈想听听。”
我开始调整自己。不是变得“软”,而是变得“稳”。当她生气顶嘴的时候,我深呼吸,告诉自己:“你小时候也是这样。”当她懒散不学习的时候,我提醒她,但不再带怒气。晚上睡觉前,我都会去她房间,说一句“晚安,我爱你”。
开始她有点不自在,甚至翻个白眼,但我看得出,她眼神里没有拒绝,只是小小地戒备。她在试探,我这份温柔会不会下一秒又变成责骂。
有天她对我说:“妈妈,你最近怪怪的,是不是生病了?”我愣了一下,笑着回答:“是啊,是病了,以前不太会爱你,现在正在学。”
那一晚,她没有等我掖被子就主动朝我伸出手,说:“妈妈,我可以抱你一下吗?”
那个拥抱,我等了太久太久。那是我们关系重新修复的第一步,是她在说:“我原谅你了。”
我突然意识到,一个孩子愿意重新爱你,是多么大的恩赐。
父母和孩子之间,不是天生的信任,而是一点点修出来的感情。不是靠血缘,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回应、包容、倾听、信任。我们说“为你好”,孩子却常常听成“你不好”。我们想“鼓励”,孩子却感受到“否定”。
现在的我,每天都提醒自己,不急,不催,不评判。我可以陪她慢慢长大,不是追着成绩单跑,而是走在她成长的路边,时不时牵一下手,哪怕什么都不说。
我也开始理解那句话:如果孩子赢了,是喜剧;如果父母赢了,是悲剧。
我不想赢,我想要她幸福。
哪怕她不成才,但能成为一个有自尊、有安全感、懂得被爱、也懂得爱别人的人,那才是我最大的胜利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