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接触的人多了,你会发现:凡是情绪稳定、睡眠好、不焦虑的人,都有一个共性,那就是再大的事也不搁在心里,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想办法适应
2025-07-29

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那种人,出了事也不急不躁,好像天塌下来都能慢条斯理地接住,不慌不忙地收拾残局,然后笑一笑,继续过自己的日子。以前总觉得这种人是天性好,命也好。但后来我才发现,不是天性,是练出来的。真的见多了那些总是神经紧绷、动不动就情绪崩溃的人,你就会明白,能稳住情绪、不被生活撕扯得七零八落,其实是一种能力。

这种能力背后,好像不是靠自律,也不是靠“看开了”,而是靠脑子里有东西——有判断、有退路、有解释方式。你越见过多样的人和事,你就越不容易被一件事卡住。像张朝阳说的,“多线程的大脑”,真的会救命。

我以前也有段时间特别容易钻牛角尖,一件小事翻来覆去想一整天,明知道没什么大不了的,却停不下来。那时候我经常夜里睡不着,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特别严重的事,而是因为我总在想“万一呢”,万一对方不满意、万一搞砸了、万一被误会了。脑子里像装了一只没完没了打转的蚊子,嗡嗡地吵。

后来是因为一次特别偶然的事,我看到别人处理突发状况的方式,才有点醒过来。那人是个很普通的中年人,但特别能“松弛”。出差赶不上飞机,酒店订错,他都没什么反应,就是说“行吧,那就等等看”。然后还和身边的人聊天、吃零食,好像根本没事。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他比我活得清楚多了。

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控制所有事情,所以也不打算让这些事控制他。

“认知重评”这个词,我后来在书上看到的时候,特别有共鸣。就是当你一开始觉得事情糟透了,但你试着从别的角度看一眼,情绪就能被缓冲一下。你不那么急、不那么怕了,脑子也就能转动了。其实我们都不是非得摔一跤才能学乖,而是要有那个瞬间,意识到自己还有别的选项。

现在我遇到让人焦虑的情况,第一个念头不是“完了”,而是“有没有其他可能”。有时候只是这么一问,整个人就松一半。哪怕最后还是糟糕的结局,但你能做决定的时候,是有力的,而不是那种被命运压着喘不过气的感觉。

说到底,松弛感不代表你不在乎,而是你在乎,但你不会一头扎进情绪的泥潭出不来。你知道怎么抽身。

不过,也不是所有时候都能这么“理性”。尤其当一连串倒霉事压下来,人真的很容易被打垮。我有个认识的人,前几年被骗读了个野鸡大学,四年白读,毕业证是假的,连带着考研和法考都失效了。我听他说这事的时候,一开始真的以为他要放弃了。换成我,可能直接躺平。

结果人家一年半重新自考本科,又重新考法考,考研,一步一步把之前失去的都追回来了。他说那时候没时间难过,只想着“下一步该干嘛”。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你不动起来,就只能待在痛苦里;你一旦开始做事,情绪就慢慢被甩在身后。

这个“行动带动心态”的逻辑,我现在越来越相信了。以前总以为等我心情好了、状态对了,再去做重要的事。现在知道,根本等不到那一刻。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好,有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先把手伸出去做点什么。

比如你根本不想写那份报告,但你要是先打开文件,敲几个字,你可能就慢慢进状态了。哪怕前几句写得很烂,也比什么都不做强。身体骗过心,行动带动情绪,这招其实特别实用。

现在我自己状态一差,不会再逼自己“赶紧想开”,而是去做点可控的事情。洗个碗、扫扫地、出门走一圈。这些看上去琐碎无用的小事,有时候就是一把钥匙,把你从混乱的脑子里拉出来。

人活到一定阶段,其实就是一场自我管理的练习。不是去控制环境,而是管理自己如何面对。怎么面对糟糕的事,怎么度过漫长的低潮,怎么不被外界的声音扰乱节奏,怎么在一团乱麻中摸到一根线往前走。

我现在也不追求“积极”“向上”那种标签了,太累。只要能在乱七八糟的情绪里,给自己留一个小出口,哪怕很窄,都足够我撑过去。有时候就是这么一页一页翻过去的,不是什么大起大落,而是一点点熬,一点点试着别那么焦虑。

很多时候我还是会想,“我是不是太普通了”,或者“这样下去会不会太慢”。但慢又怎么样呢,只要不退,不烂在原地,就够了。大事小事都会过去,唯一留下的,是你怎么过那些日子。

如果你也正处在低谷,不想笑、不想动、不想听别人讲道理,那就安安静静坐着也好,不强迫自己。但记得等情绪稍微松一点的时候,别光想,试着做一件事。小到倒杯水也行。

不是因为这件事有什么意义,而是你在告诉自己:我还能动,我没被打倒。

人最后靠的,不是鸡汤,也不是奇迹,而是那些明明不想干但还是咬牙做了的事。每一次硬撑,都是在替你铺下一段路。哪怕你当时看不到尽头,也没关系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