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成为高考状元后,我的人生完蛋了”:河北状元自曝尴尬现状,北大后人生都是下坡路……
2025-07-28

小时候我以为,只要成绩好,就什么都有了。

那时候我爸妈总说,考个好大学,你这一生就有着落了。我也真信了。于是听话,努力,按部就班地成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每次考试名列前茅,每次评奖有我的名字。老师喜欢我,同学羡慕我。可奇怪的是,那些掌声和笑脸,落在我心里的分量,越来越轻。

我现在回想,第一次对“成功”感到疲倦,可能就是高考完看到分数的那个瞬间。

别人都在狂喜、庆祝,而我只是呆呆地看着那个数字,觉得心口被什么压住了。我突然有种强烈的预感:完了。我得继续扮演那个“厉害”的人,而不是自己。

报志愿那会儿,我没选喜欢的专业,选了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方向。因为那样能进北大,父母会骄傲,老师也能在校园宣传栏里写上大字。可是我从第一学期就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环境。语言不感兴趣,听不懂的课,做不出来的题,还有那些同学们轻松讨论我根本插不上话的学术话题。每次走进教室,我像个误闯进错房间的人。

大学四年,我越来越沉默。

我开始害怕开口,因为怕说出不够“北大”的话。我开始远离社交,不是孤僻,只是累。那种日复一日的挣扎,不是因为懒,也不是不想进步,是一种深层的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儿的空洞。

有天我在宿舍整理文件,翻出一篇高中时写的作文。那时候的文字,虽然稚嫩,但充满了我自己的语气。我看着看着,哭了出来。原来我不是不会表达,我只是太久没为自己说过话了。

毕业后我没找工作。不是没投简历,是每一份都觉得不对。我试过去大公司,也试过进小团队,但都待不久。我看着工位上的电脑屏幕发呆,坐在会议室听别人讲“目标”和“资源整合”,觉得自己就像一棵被拔掉根的植物——还活着,却没法生长。

最终,我回了老家。

起初我也羞愧,觉得对不起“北大”这两个字。也有同学听说我回来了,再也没联系我。他们可能觉得我“混得不好”,但我慢慢也不在意了。因为我开始写作了。不是高考作文那种写,而是那种从心里冒出来的句子。写自己的生活、困惑、和一点点希望。没人逼我,没人催我,我自己每天坐在窗边,一点点写。

有人看到我的文字,留言说“谢谢你写出来,我也是这样”。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原来这才是我一直想做的事。

我不是北大的谁,我就是我。

我知道那不是一个“成功”的转身。没赚多少钱,也没出名,但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“活着”的。以前是顺着命运安排走,现在是我自己决定往哪走。

很多人都说你要“成才”,但很少有人问你:你喜欢吗?你累吗?你想一直这样过下去吗?我们太习惯了把“优秀”当作保护色,用它换来认同,可是脱下来之后,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。

我以前也觉得只有成功才有价值,现在才明白,能活成自己,就是最大的成功。

慢慢地,我开始不怕“掉队”了。哪怕走得慢,哪怕走的小路,不在主干道上,我也能安安稳稳地走着。甚至停下来看看花,听听风。那些曾让我焦虑不安的东西,现在看起来,像是别人急匆匆赶去的远方,而我坐在树下,觉得刚刚好。

现在回头看,小赵的经历,并不是失败的象征。反而是她花了十年,才真正把自己从“状元”里解救出来。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面对这种撕裂和脱胎换骨的过程。她的“完蛋”,是另一个开始。

你问我现在还想不想当年那样“优秀”?说实话,有时候也会羡慕那些一路走得顺风顺水的人。但更多时候,我会感谢那个终于肯停下来的自己。

是她让我懂得,成绩好,不等于人生好;被看见,不等于被理解;被夸耀,不等于被接纳。

真正的好,是你能好好地过你自己的日子。

哪怕没有人知道你现在在哪里,做什么。

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,在一个普通的傍晚,关掉手机,喝一口水,心里轻轻说一句:我在这儿,挺好的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