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爆火后,赚到4200万版税,他却封笔12年,后来怎么样了?
2025-07-28

我常常会想,一个人走进热闹,又从热闹里退下来,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

不是摔了一跤,也不是被推下去的。有时候更像是——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,忽然回头看了一眼,然后自己慢慢走远了。没有人逼他,也没有什么崩塌的时刻。他就是,觉得够了。然后,收笔、关门、散场。

我说的是当年明月,也可能是另一个我。

一个人写字,写到几百万册,写到上央视,写到每个中学生都在课桌底下偷看你写的“历史”,那不是小事。可他后来十二年不再动笔,也是件挺大的事。我想,大多数人做不到。成名之后还能闭嘴的人,比成名本身更稀有。

我心里其实是有一点敬重这种人的。不是因为他写得有多好,而是因为他知道何时停手。停手很难。尤其是你知道你可以写得更火,更红,有资本来捧,有市场来抢,有无数人等着你写“宋朝那些事儿”,但你偏偏不写。那不是没能力,是有了更大的能力:不被绑架的能力。

这年头,大多数人连自己手机都不肯放下,更别提放下一个已经印着自己名字、能年入千万的IP了。可他放下了。我觉得这不是清高,是一种罕见的自我感知。他知道自己写作的火不是靠营销,是靠一天天的坚持。他也知道,自己之所以能写出那些东西,是因为有一段真实的“无名期”可以静下来——而那些东西一旦消失,继续写,就只是消费自己了。

我其实羡慕这种“回归感”。他不是被市场抛弃了,也不是退无可退,而是自己选了另一条路。他去当公务员,不再写,接送孩子,开会写材料——表面上听着挺普通的生活,但我感觉他一点都不委屈。因为他不是在逃避写作,而是在保护写作。

有些东西你继续做,就坏了。不是技术坏,是心坏。你开始为了迎合读者去改口气,为了出版社去捏造戏剧,为了流量去学网红话术……那不是写作了,是运营。是一个人把自己卖出去的过程。

他没做这件事。我特别佩服他这一点。他宁愿让所有人等了十年,也不愿意把作品变成别人牵线的傀儡。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蛮深的东西:他很早就决定了,他要的是自由,不是光环。

而这种自由,是要靠很多放弃换来的。放弃继续赚的钱,放弃读者的期待,放弃行业的称号,甚至放弃被崇拜的权利。你越放弃得多,就越干净。你越干净,反而越能看得清。包括人们对历史的误读、对“成功”的渴望、对“写作是一种天赋”的浪漫想象——这些东西他看得清,所以才能离得开。

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,但我想他大概率没有。他不是那种“放弃一切只为诗和远方”的文艺青年,也不是“功成名就后归隐山林”的玄幻人设。他其实就是个在论坛里写字的普通人,一不小心火了,然后发现自己不喜欢火,干脆回到了自己喜欢的位置上。

这个位置,不需要掌声,也不靠“当年明月”的头衔,就像一个人坐在书房里,关了灯,靠在窗边,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读《上下五千年》的样子。他知道,那个瞬间,才是他真正热爱历史的起点。

而热爱这种东西,是不能交换的。不能被买断,不能被安排。只有你一个人守着,才不会失真。

我想说的是,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刻,被“火”过。可能是朋友圈里一次点赞,可能是公司的一次奖状,可能是社交平台上的一个爆款内容。但那之后,我们还能不能守住最开始那个只为自己做事的理由?还能不能不变形、不走调、不失真?

写到这,我忽然觉得安静也挺好。有些人不吵不闹,但在时间的河里,留下的反而最长久。他们不像浪花那样起伏,而是像月亮那样挂在天上,一言不发,却一直在那儿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