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承东母校最新演讲:要能耐住寂寞、受住委屈,金子一定会发光
2025-07-28
有时候我在深夜会想起一件事,就是小时候写在作文本上的那个“理想”。
想当科学家,想造飞机,想站在戈壁滩上给国家干点什么。可那时候并不明白“干点什么”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后来长大了,进了职场,才知道这句话里真正要付出的,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踏实,是咬牙的坚持,是被忽略时还要相信自己的那种钝痛。说实话,挺难的,真的挺难的。但我听完余承东那段演讲,突然明白,有些人是真的把这条路走到底了——从不显眼的工程师,走到今天的位子,是靠一寸一寸攒出来的。
我不知道他年轻时是不是也有过“到底值不值得”这样的犹疑,但我可以想象,那种每天窝在实验室、调设备、写程序的孤独,真的不是每个人熬得住的。他说自己不善言辞,不会表现,我听着特别动容——因为我身边太多朋友也都是这样的人,做得多,说得少,憋着一口气一直干,却总是被忽略。
他说“金子总会发光”,但这句话太多人说过了,已经被听腻了。可从他嘴里说出来,我却不觉得虚。因为他没用任何煽情的语气,只是像一个做事三十年的人在讲给年轻人听:你别急,真的别急,只要你能忍住,你总会熬出来。
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讲那个马兰基地的事。他那么想去,结果家里不支持,他就没去。听起来有点遗憾,可他说得特别平和。我猜他不是没痛过,但就是接受了,然后继续往前走。我们很多人,一旦梦想跟现实打架了,就很容易心灰意冷,甚至开始否定自己。但他没有,他转个方向,还是走出了不一样的路。
我发现他一直有一个东西没变,就是“志向”。不管是想当总工程师,还是要把华为的技术做到世界第一,那种“我要做到最好”的执念,在他说话的时候从来没掉过。说不上这是种傲气还是清醒,但我觉得这就是支撑他熬过那些沉闷岁月的唯一答案。
他还讲“定位决定地位,眼界决定境界”。这句话乍一听像鸡汤,但仔细想想,真的是这样。我们很多人没能走远,不是能力差,而是起点太低、格局太小、信心不足。他敢把目标定在“世界第一”,所以才会不断地想办法去缩小差距,去找到突破的口子。就算他一开始差得远,但他一直往上走,就能慢慢靠近。
而那些眼界不够的人,总是先把自己框死了——“我只是个普通人”“这事我肯定干不来”,于是还没开始,就已经输了。
他说的那段终身学习,我特别认同。他说他学了三个系的本科、三个系的研究生课程,一开始我有点惊讶,觉得这人太狠了吧。但转念一想,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说的“打基础”吗?很多人做事没底气,不是天赋不够,而是底子薄,经不起风吹雨打。你要是像他那样,把自己的能力打得厚实结实,那你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,自然就能看得更深,想得更远。
他说那种跨专业的学习,后来都用上了——我信。因为我自己也有过这种经历。有些看似“没用”的知识,到某个节点就忽然串起来了,像旧时埋下的种子,在一个意外的春天开了花。
他的经历让我觉得,一种特别纯粹的成长路径其实还是存在的。不是靠投机取巧,也不是靠包装,而是靠日积月累地搞懂自己,搞懂世界。你肯往里扎,世界也不会亏待你。
还有他说“有时候你不善沟通,不会表现,可能会被埋没”,我听了差点哭了。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。很多时候你知道自己是对的,你也努力了,可就是没人看见。慢慢地你会开始怀疑,甚至想要变得“更外向”一点,好被人注意。但他说,金子总是会发光的。你只要把自己练成真正的金子。
他说他在工作中也会受委屈,会不被理解,但他愿意反思,也愿意补课。他去看管理书,看人物传记,把自己“补”起来。这一点特别打动我。因为很多人一上了管理岗位,就不愿再学了,以为“我已经到了这个层级,够了”。但他没有停,他始终让自己保持学习者的姿态。
还有一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。他说他本来是技术出身,后来被逼上管理岗位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技术的热爱。这种不丢根的感觉太重要了。现在很多人一做管理,就跟一线割裂了,渐渐变成了只看KPI、不懂一线的人。可他没有,他一直在一线,也一直在理解技术、判断方向。
我特别羡慕这种“心里有底”的人。不是因为位置高,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走过了什么路,知道这个位置是自己一步一步打下来的。所以他说话特别有底气,不需要粉饰,也不需要自我强调。
写到这里,我忽然觉得,原来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大人物,他们也是从一个又一个选择中走出来的。他们也曾在岔路口犹豫过,也会觉得累,会觉得委屈,但他们始终没有逃。他们选了一条慢路,然后走到底。
他说“吃亏是福”。我以前听这话觉得挺虚的,但现在明白了,吃的那个“亏”,其实是别人懒得吃、怕吃、不肯吃的“苦”。你吃下去了,就多了点别人没有的底气。
也许我们这一代人,很难再有他们那样完整的轨迹。但有一点我觉得可以学,就是那种不抱怨、不投机、耐得住、信得过自己的笃定感。
不是为了当领导,不是为了年薪多少,而是为了以后回头看时,知道自己是真的认真活过。
我想这就够了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