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女现状:毛胚人生,精装朋友圈
2025-07-28
我很久没有发朋友圈了。有时候是懒,有时候是怕。
怕别人看出我的生活没有表面那么从容,怕分享的东西太“琐碎”显得自我感太强,怕被误解,怕被轻视,怕被忽略……怕得太多,到最后索性什么也不说了。
可是我曾经很爱发朋友圈的啊。去菜市场买了一束特别便宜的花,也会兴奋地拍照;孩子的涂鸦画得莫名其妙,也忍不住配两句解说发出去;甚至一个落日、一杯手磨咖啡、一次深夜的失眠,都觉得“这值得记录一下”。我知道那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想说:看,我今天也在努力活着呢。
慢慢地,身边的人不发了,我也不发了。群里聊天的频率降低了,“点赞之交”越来越客套。我好像也变得小心翼翼,连生活都不敢活得太用力,怕太快乐显得不识时务,怕太苦又被看笑话。
可那天看到有人转发“精装朋友圈,毛坯人生”这句话时,我突然一下心软了。不是被扎心,是像被谁轻轻拍了拍肩膀,那一瞬间我觉得——原来不是只有我这样。
我的生活确实不够“精装”。厨房水龙头滴水,儿子的钢琴课老是忘记续费,先生出差回来总带着陌生的味道,晚饭时间我们几乎不怎么说话,我的腰痛已经三个月没去复查了……我过得其实很粗糙。能维持一个大致的秩序已经是极限,哪里还有多余的力气去精雕细琢。
可我朋友圈里还是会看到有人晒健身、晒旅行、晒孩子画得像模像样的画,我盯着那些图发呆。有时候会忍不住点个赞,有时候点了又撤回。我不羡慕,但有点嫉妒。我知道她们的生活也不容易,可她们至少还有勇气去记录那点光亮。
后来我发现,发一条朋友圈,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召唤吧。那不是在向别人展示什么,而是在提醒自己:我还有点力气,还能笑一笑。
前阵子,我试着发了一张做饭的照片,是一道极其普通的炒鸡蛋。配文写得有点笨拙:“生活太赶,今晚这就是全部了。”没想到收到了好几条私信,有朋友说看到那盘鸡蛋,突然就想回家了。
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,朋友圈有时候不是为了展示多好,而是让别人知道我们都一样。我们都过得很用力,疲惫也真诚,有时撑不住了,有时又突然振作起来——你发一条朋友圈,就像在喊话:“喂,我还在啊,你呢?”
我一个朋友得了产后抑郁,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,也不回消息。有一天,她突然发了条朋友圈,是孩子在沙发上睡着的照片,光线很好,滤镜打得温暖,她写:“终于睡了。”没有表情符号,没有感叹号,可那一刻我哭了。我知道她好了一点。
所以我不再轻易嘲笑谁“朋友圈过度精致”了。我知道那可能是她努力让自己不溃散的一种方式。你看到的精装,其实是她对毛坯人生的修补,是她不愿意被现实彻底吞没的反抗。
人一到中年,好像总是很容易自我否定。我们对自己说的话里,总是藏着责怪和羞愧:“怎么还不如别人?”“我是不是又矫情了?”“这种小事也值得发吗?”我们低估了小事的意义,也低估了自己对别人的安慰力。
你的一张早餐图,也许会唤醒另一个人对生活的好感。你的一句“今天终于洗头了”,可能就是某个压抑了一整天的人唯一笑出来的瞬间。
而我们呢,其实也需要这些。朋友圈不是舞台,不一定要“精彩”,它更像一个小窗子,能透进光。哪怕窗子很旧、玻璃有灰,也还是能透点光进来。
有时候,我特别喜欢去看一个老同事的朋友圈。他每周都会发一张“周日走路”的照片,一张,文字极少,基本只写地点和公里数。我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安心,好像这个世界里还有人按着自己的节奏,走着不那么快也不那么吵的路。
不是说非得大家都去发朋友圈。但如果你还愿意发,哪怕只是发一张树影、一只猫、一句“今天还好”,我都觉得是珍贵的。
因为那说明,你还在跟生活较劲,还想把这毛坯的日子,精心地住出一点人样来。
精装不一定是表演,也可能是一种修复。
哪怕外头风很大,你在心里点上一盏灯,说:“来吧,我今天不躲了。”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