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工作10年,我想谈谈工作的意义
2025-07-28

我有十年没有真正停下来,问过自己“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”。

每年都会被问目标,问计划,问下一步,但很少有人问你内心的那个问题——你到底想通过工作,得到什么?

我以前默认它是生存,是收入,是身份,是社会结构里的一块拼图。我是某公司的谁,做什么方向,在哪个部门,有没有title。说这些的时候,是有点底气的。因为我知道别人也会拿这些,来判断我值不值得搭话、合作、或者被尊重。

但其实心里有一点空。

那种空,说不清,也不吵闹,就像你每天穿着一套合身但不属于你的西装走来走去,久了也就习惯了,只是偶尔夜里一个人坐地铁回家,会突然问自己一句:“我是不是早就丢了什么?”

我一开始也觉得,工作就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。时间给你,工资给我,谁也不欠谁。所以我认真看合同,看KPI,看上下级之间说话的潜台词,像一场场交易。我也见过太多人在这套系统里学会精打细算,尽量付出最少,收获最多——摸鱼的时候就摸鱼,加班的时候要补偿,机会来了要抢,麻烦来了要推。

这些都没错,甚至在某些时候是必须的。但我慢慢发现,这种方式让我越来越难对任何事情真正投入。我在做很多事,可很少觉得“有意义”。

那种感觉就像是,身体在动,脑子在算,但心一点都没进去。更别说热情了。

后来我开始觉得,工作也许不仅仅是交易,它还是一种镜子。你在里面看到自己的性格、能力、习惯、懒惰、恐惧、欲望,甚至是过去。

比如我特别怕出错,一开始我以为是责任心,后来才知道是怕被否定,是小时候被挑错次数太多。我也发现我喜欢被需要,那让我有一种存在感,但如果别人忽视我,我会下意识想刷存在。

我从来没想过,原来工作也可以是一次次对自我的揭示。它甚至能把你带回童年,让你重新遇见那个曾经很努力想讨好大人的自己。

我开始尝试更认真地看待我做的事。我不是说要变成工作狂,我只是想找回那种“我知道我为什么在做这个”的感受。

很奇怪,一旦你知道你在做的事,和你是谁有关,很多疲惫就不一样了。不是说不累,而是那种累变得有意义。像是修一堵你亲手要住进去的墙,而不是替别人盖房子。

还有就是社交关系。以前我总觉得工作关系是利益关系,是谁能利用谁,谁在上下游。但现在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共同体关系。我们在一条船上,各自划桨,也互相观察。有时候我们关系不深,但某一刻的共识、理解或者挺身而出,会让人记住一辈子。

当然,也不是所有关系都值得珍惜。我也学会了,有些人你再努力,也不会被喜欢;有些局你再聪明,也不属于你。那没关系,我只要留住那些能让我安心的关系就够了。哪怕只有两三个,真的。

还有一点我没想到的,是工作给了我某种“边界感”。以前我总幻想“自由职业”多好啊,自由、自在、想干嘛干嘛。但真正试过之后,我才知道,自由是要靠自己来管理的。而自我管理,是最难的事。

比如没有通勤,没有人催进度,没有早晚的固定节奏,一开始确实很爽。但过两周,你会发现人很容易散掉,像水一样没有容器。

有时候公司那些规章制度、会议安排、报告流程,虽然看起来啰嗦,但它们像一个骨架,把你撑住。你可以抱怨它,但它至少让你在这个社会系统里有个锚点。而一旦完全失去了这种锚点,你就得靠自己建一个。

那真的是很难。

我也越来越觉得,所谓职业成长,不只是职位往上升。它其实是内在的一种“胜任感”变强了。你知道自己在干嘛,也知道怎么变得更好。不是盲目卷,是带着方向地成长。

比如我开始会去看“这个岗位的胜任力模型”到底长什么样,什么叫真正的能力,哪些是别人无法替代的。我开始知道该往哪里去补足,而不是永远卡在模糊的焦虑里。

这也让我安心一点。

我不怕自己现在不够优秀,我只怕不知道怎么变得更好。

我还在慢慢学着一个东西:别把工作看成唯一的归属。它很重要,但不是我存在的全部。我想在工作之外,也能活得像一个有根的人,而不是只有那张工牌才定义我是谁。

我在工作里待了十年,才终于愿意正视这个问题:工作不是唯一的答案,但它是我寻找答案的起点。

就像有人说的,别问工作给了你什么,要问它让你看清了自己什么。

我现在还在找。找一个答案,也找一个不必再为了意义而挣扎的状态。

也许不会那么快找到,也许一辈子都在找,但我愿意一边做事,一边找。

这样,至少不会白过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