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脾气越好的人,活得越累”:过分在意别人,是对自己最大的恶意
2025-07-28

有些时候,我的好脾气其实是假的。

不是装出来的,是压出来的——用力压着自己那些本能的反应,害怕给别人添麻烦,害怕让人不舒服,也害怕自己不被喜欢。我总是先问:“对方会怎么想?”却很少问自己:“我到底想要什么?”

有时候被误解,第一反应不是去解释,而是想是不是自己表达得不够好;被打断了,也会反省是不是说得太多了;明明被冒犯了,却还是下意识地笑一笑,把情绪吞下去。后来才慢慢意识到,这种“脾气好”根本不是温柔,是一种防御。

我太怕被讨厌了。

或者说,我太习惯把自己摆在一个被人观察的位置,像一个表演者,一边注意姿态,一边打量观众的反应。好像我所有的言行,都在别人那儿等着一个打分。而我自己,已经不太确定我本来的样子到底是什么了。

你有过那种感觉吗?明明自己很累了,但还得打起精神回复每条信息,不敢冷场,不敢拒绝。不是出于热情,是怕失礼,是怕别人说你“变了”,说你“不像以前那么好说话了”。

我发现我真的很怕“让人失望”这四个字。哪怕那个人跟我没那么亲近。

后来学到一个词,叫“自体客体”。其实就是,如果你小时候在关系里学到的经验是“我必须顾及他人的感受,才能换来接纳”,那你长大之后,很可能会下意识地把自己放进一个“被使用”的位置。你会不断压缩自我,把自己变成别人需要的样子。

但你忘了自己本来是谁。

就像有段时间我特别习惯说“都行”“听你的”“我没关系”,真的变成了一种口头禅。嘴上说“无所谓”,其实心里委屈得要命。

那种委屈,是你明知道哪里不对劲,却说不出口。不是不会,是不敢。

是怕一旦说了“不”,关系就会破裂,或者你就会被看成“难相处”“太敏感”。所以你选择了“识趣”,选择了让别人舒服——但代价是你自己越来越不舒服。

我也有过那种时候,整个人像是套在一个框架里,说话做事都要过一遍“别人会怎么想”的滤镜。明明不喜欢一个安排,却点头答应;明明心里有疑问,却装作理解;明明生气了,却还在笑。久了之后真的有点不认识自己了。

这不是妥协,这是牺牲。

那天朋友对我说,你不是太温柔了,是太缺乏安全感了。我听完有点想哭。是啊,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“通情达理”的人,后来才明白,其实是我太怕冲突,太怕关系里的不确定性。

我小时候,父母常说一句话:“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?”那时候我不太懂这是什么意思,但我记住了那个语气。那是带着责备的,是一种让我觉得“我如果表现不好,就不值得被爱”的语气。

所以我从很小开始,就开始训练自己成为一个让别人“省心”的人。

不吵不闹,不提要求,不添麻烦。久而久之,连我自己都习惯了这个设定。

但其实,我很想哭一场。

很想有时候能任性一点,说我今天就是不想见人,就是不想处理这些烂事,就是想一个人呆着。

很想有时候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,不用先铺垫一堆“可能是我想多了”。

我不想再那么懂事了。

真的累了。

我知道想要打破这些惯性不容易。但我还是想试一试,哪怕只是从一点点开始,比如说出我真实的感受,不再第一时间说“没事”。

比如承认我其实也会生气,也会害怕,也会嫉妒,也会有低落的时候。

比如告诉别人,“这件事我不舒服”,而不是“我还能忍”。

比如哪怕只是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:“你不是为别人而活的。”

如果能从这句话开始,或许我就可以慢慢找回那个本来的自己。

那个不需要迎合谁的期待,也不需要时刻小心翼翼的人。

那个可以生气、可以哭、可以说“不”、也可以大声说“我就是不想”的人。

我不想再做那个永远微笑着点头的人了。

我想回到我自己。

哪怕只是慢慢地,一点点地,重新学会怎么站在自己这一边。

哪怕别人会不习惯,哪怕关系会有些震荡,我也想试试看,撑起一个能让自己自在呼吸的空间。

为此,就算有人说我“脾气变差了”,我也认了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