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这种“垃圾教育”, 还在被无数中国家长捧上天
2025-07-28

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,情绪是不应该被展示的。小时候摔了一跤,第一反应是看一眼周围有没有人,如果没人看到,就可以安心哭一场;但如果有人在场,特别是父母或者老师,我会立刻止住眼泪,像是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低下头。哭,好像是一种不合适的行为,是“脆弱”“矫情”的证明。

长大之后,这种感觉变本加厉。开始习惯在任何场合都维持“情绪稳定”的样子,开会被批评也要笑,心里难受也不能表现出来,甚至连兴奋的时候,也会刻意压抑,怕别人说我“太张扬”。我不是没有情绪,我只是慢慢学会了不表达——甚至都不敢承认。

有时候会想,我到底是在控制自己,还是已经把自己丢了。

看完那个视频的时候我有点震住了。那个小女孩问她爸爸一句:“我可以开心吗?”听起来那么轻飘飘的一句话,居然让我当时就有点想掉眼泪。可能是太久没有允许自己去“开心”,也太久没有听过有人这样认真地问过自己。

那种感受挺难形容的,不是某个具体的痛点,而是一种巨大的熟悉感。我们真的太习惯“收着了”。从小到大,“别哭了”“别闹了”“别高兴太早了”“别太当回事儿”……这些话在脑子里排成了队,每次想表达什么,它们就会第一个跳出来,把情绪按下去。

我一直以为我是在成长,是在变成熟变理性。但其实只是学会了,把那些真正的感受藏得更好。

小时候努力当个“好学生”,长大后努力做个“情绪稳定”的成年人,我们不知不觉都活成了别人期望的样子。情绪变成了要管理的东西,快乐不能太明显,愤怒不能太直接,悲伤最好自己吞下去,最好,连感受都别太深。

我现在想起来,其实很多时候我的焦虑,不是因为事情真的有多难解决,而是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承认“我累了”“我撑不住了”“我委屈”……这些话太难说出口,因为说出来就像是示弱,像是失败,像是掉了份。

但人怎么可能没有情绪啊。我们又不是程序。

我见过太多人,表面特别“懂事”,特别乖,特别合群,但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神是空的,说话的时候小心翼翼,连笑都像是练习出来的。他们把所有“不能表达”的情绪,全都藏在心里,越藏越深,最后变成一种对自己的攻击——我不该这样,我太差了,我果然做不到。

我也有过那种瞬间,明明没人责怪我,我却感到无比羞耻。好像只要自己表现出一点点“多余”的情绪,就会被整个世界否定掉。

有时候看起来我们是为了不麻烦别人,其实更多的时候,是怕被别人看不起,是怕不被喜欢,是怕“情绪”本身变成一种罪。

前阵子听朋友说,他小孩在学校里不小心哭了两声,回来之后居然一整天都闷闷不乐。他问孩子怎么了,孩子小声说:“老师说我哭太难听。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是一时无语。我不怪那个老师,我知道她也可能只是随口一句话。但孩子听进去了,然后就在他小小的心里埋下了一种种子——表达是不被允许的,是危险的。

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有些“教育”看起来在教规矩、教礼貌、教自律,实际上在慢慢削掉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。我们常说“你要为你好”“要懂事一点”“别太自我”,但从来没有教孩子怎么识别和安放自己的情绪。

而如果一个人,不能认识自己真实的感受,那他也很难真正认识自己。更别说快乐、自主或者爱。

我开始试着练习一点点把情绪说出来。不用大张旗鼓,就只是比如:“今天这事让我有点难过”“我刚刚其实挺生气的”“我今天特别开心”……哪怕只是写在纸上,也比什么都不说好。

我也在练习,面对别人的情绪的时候,别急着劝,别急着否定,别说“没事儿”“别想那么多”,而是先陪在旁边,听他说完。真的,很多时候人不是需要解决方案,他只是需要被允许“有情绪”。

我们都值得被允许有情绪,哪怕它不合理,哪怕它没逻辑,哪怕它很小。

你不是因为“稳定”才值得被爱,而是你可以在不稳定里,依然被理解。

我们这一代人,可能都花了很多时间,在学会“如何隐藏”。也许现在该花点时间,去练习“怎么表达”。

如果你现在很累,也可以说一声。

如果你今天特别开心,也可以大声一点。

你不需要“完美”,你只是需要真诚地活着。

哪怕只是一点点。

哪怕只是在夜里,悄悄告诉自己:“我可以这样。”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