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这个尖子生们都在用的策略,学习效率超过90%的人,颠覆认知
2025-07-28

今天又是那种脑子沉甸甸的日子,读了一会儿书,才发现其实眼睛在动,心没动。我合上书,靠在椅子上,不自觉回想起以前那些自以为“高效”的学习时光——一遍一遍划重点,整理笔记,做彩色标签,仿佛这些仪式感就等于掌握了知识。

但真相是,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在制造一种“我在努力”的假象。像在书页上游泳,水花四溅,却从不真正下潜。

最近读到那篇关于“主动回忆”的文章,很多说法一下子把我心底的疑问照亮了。我一直没说出口的困惑,是不是原来就有更好的办法,只是我太依赖那种看起来轻松的努力方式了?主动回忆,听上去并不新奇,甚至有些像老生常谈。但它击中了我过去那些年最薄弱的地方:不愿意直面自己真正掌握了什么,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记不住大多数读过的东西。

我记得那次考前复习,背了一整天的知识点,第二天一做题,全忘了。我焦虑地翻书,心里直骂自己不够聪明。可后来我才知道,也许不是我记性差,而是从一开始,就用了错误的方式在灌溉那片土地。知识不是靠倒进去的,是靠自己从脑子里“拿出来”练的。

这几年,我慢慢地尝试了一些变化。比如读完一段内容,我会把书合上,然后拿纸写下我能记得的要点。不看书,就凭印象去写。每次写下来,都发现自己其实只记住了三分之一。刚开始有些挫败,但做得多了,记得也就多了。

还有一个方法,我挺喜欢的,就是给一个“假想的朋友”讲你刚学的内容。就像小时候回家把课堂上的趣事讲给爸妈听一样。你会发现,能讲出来的,才是真的懂了。讲不出来的,不是没学,而是还没在脑子里排好座位。

也试过自己做卡片,一面写问题,一面写答案。其实这比单纯看书更花时间,但每次翻到一张卡片,脑子要先“搜索”,去找那个答案,哪怕只花两秒,也是一次主动回忆的锻炼。这样的学习方式很“反人性”,它不快,不舒服,但它扎实。

我现在越来越明白,学习的痛感,其实是成长的手感。我们太习惯于“顺利就是好”,以为越不费劲的路越是正道。可人脑不是机器,输入再多数据,不输出一次,也不知那数据在不在。那种“以为自己掌握了”的幻觉,有时候比没学还糟。

主动回忆的方法,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,是它让你正视自己的“不会”。过去做题错了,我总想快点翻答案,不愿意在“我为什么错了”这个问题上多停留。但现在我学会停下来,琢磨自己的漏洞。那个过程虽然沮丧,可越是那种“我居然不会”的时刻,记忆就越深刻。

说实话,这种方式学东西,不讨巧,不闪亮。它没什么仪式感,也没什么即时回报。它更像是练字,一笔一画,没人在乎你练到第几页,只有你知道,什么时候这一笔终于顺了。

我也还在调整,常常还是会偷懒,想多看几遍就算了。可我知道,那是我在逃避真正的“碰撞”——把知识从脑子里挖出来,再拼回去的过程。那才是让它留下来的方式。

就像作者说的,挣扎得多,收获才会深。这句话我以前听过很多遍,但今晚在纸上写下它时,终于觉得它是属于我的经验,而不只是别人的结论。

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变成那种所有考试都得A的人,但我知道,只要我愿意每天做一次这样的“回忆练习”,不为结果,只为扎根,那么就已经在一条更好的路上。

其实现在回想,成长从来不是那种“豁然开朗”的瞬间,而是一个个“好吧我再试一次”的决定。

而“试一次”的方式,就是把书合上,把问题写下,把自己扔进一点点不舒服里。

学得好的,不是背得快的人,而是敢于面对“我还不会”的人。

这条路慢,但稳。也许不会让人一跃而上,但每一步都能踩实。像走夜路,不求亮如白昼,只要手中那盏灯别灭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