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文·凯利:关于未来世界的8大预言,机会藏在......
2025-07-28
刚才在阳台上坐了一会儿,天还没黑透,但风已经很安静了。看着楼下小区停车位上的电动车,我忽然想到——原来预言并不是遥远的事情,它就是一种慢慢靠近的生活细节。
凯文·凯利说未来五年是电动车的黄金时代,我信。他说得很具体,不是那种空泛的展望。他提到卡车、电网、家庭充电,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街角那家刚开的小型充电站,白天没什么人,但到了晚上总是排着三四辆车,司机坐在车里打着手机,看上去有点无聊,也有点安心。
而那种“未来”的感觉,就是从这种琐碎又确定的画面开始的。
我一直觉得,人们想象未来,总是像想象一个远方城市,但凯文·凯利提醒我,未来其实从来不跳跃,它是连续的,一点点转弯,一点点渗透。就像他提到的“5000天后”这个尺度——并不抽象,它只是两个iPhone之间的距离,是我们还记得自己做过什么、也能想象再做一次的长度。
未来就藏在这种“可再现”里。
他说中国会出现下一个“苹果”,我不觉得这是简单的吹捧。他谈到的是一种能量的聚集,是人口密度、工程师数量、本地市场的开放程度,还有人们对效率和体验的渴望共同酿出的某种必然。那种东西,很像南方工厂里的热浪,表面看起来混乱,但其实每个螺丝都知道自己的方向。
我很喜欢他说,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那些大公司,而是那些“新平台”。
互联网、社交媒体、镜像世界……他说这些词的时候,我总能想起我小时候看我爸装宽带时的神情,还有前几年我第一次戴上VR眼镜时那种新奇又局促的眩晕感。技术改变生活的那一刻,其实往往是尴尬的,是人跟不上机器节奏的一种小狼狈。
但也正因为有这些不协调,我们才逐渐学会调整姿态,学会使用新工具,然后我们变得更轻了,慢慢地,被重新格式化。
他也提到自动驾驶,说这东西不会一蹴而就,要先在高速、停车场、小区域实验。我一下子想到最近家附近新修的几条智能车道,和那些被反复检测的黄色识别线。人类不是在追赶未来,而是在为它准备道路,在为它打扫卫生,让它进来时不至于迷路。
这种“缓慢地迎接”让我觉得温柔。
有些话他讲得特别实在,比如说自动驾驶不能只做到98%,它必须做到99.9999%。那种精度的执念,我觉得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。不是为了市场,不是为了炫技,而是因为我们知道,一次误判就是一个人。
我不懂算法,但我懂人命。
他提到的镜像世界让我有点出神。现实与数字之间再也不是区分彼此的关系,而是彼此嵌套,你走在路上,看到一家书店,AI会低声说:“你可能喜欢左边第三排那本书。”那种场景,好像很遥远,又好像明天就能发生。
他讲得特别清楚,未来不会是乌托邦,而是“进托邦”——就是每天只比前一天好一点点。
这个说法让我觉得特别松弛。不是非得一夜暴富、一跃登天。只是过得比昨天好一点,想法比前天深一点,眼神比去年柔和一点。像存钱一样,每天一点,最后也能变成稳稳的安全感。
我知道,这种温和的预言,不够刺激,但它可信。
当他说未来几十年最有价值的工作,是那些和AI有关的东西,我其实有点焦虑。我没学过编程,对数字也没特别大兴趣,但我突然想到他也说过——“现在是AI时代的起点”。这句话反而让我安心了。起点意味着没谁领先太远,每个人都还在找方向,还在摔跤。
起点是混乱的,但也是宽容的。
他说自由职业者会越来越多,组织形式会发生变化。我想起身边很多朋友,他们已经离开公司、开始接项目、组建远程小团队。有时候我不确定他们是自由,还是漂浮。但现在我更愿意相信,他们是在提前试水。
他说合作会变成一种无结构的秩序。我觉得特别像现在的微信群:没有上下级,也没有组织章程,但每个人都有角色,有链接,有存在感。
还有生物技术。
他没有说它会颠覆什么,而是说它会让人对健康、对衰老、对疾病产生新的理解。他把它叫做“新生物学时代”。听起来很大,但他讲的例子却很具体,比如蛋白质折叠,比如用AI设计个性化药物。这些都很远,也都很近。
只要你身边有人生病,你就能明白,这些“技术名词”其实不是用来想象的,是用来救命的。
他讲了很多次“新事物刚诞生时,我们无法预知它的影响”。这句话我记得特别牢,因为它像是一种温柔的提醒:你现在感到混乱,不代表你错了,只是你还不知道它能长成什么样。
你要等。
等它慢慢开枝散叶,等自己慢慢习惯,等这个世界悄悄地变成另一个模样。
他说“我们并不了解AI,我们只是刚刚开始。”
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句很老的话:“敬畏之心,是智慧的开始。”我想我们对未来最大的责任,就是保持这种敬畏。不是害怕,也不是盲目崇拜,而是像对待新朋友一样——慢慢靠近,小心触碰,保持开放。
最后他讲“进托邦”的比喻我特别喜欢。他说悲观像刹车,乐观像油门,刹车重要,但想前进,还得踩油门。
有时候我觉得,凯文·凯利其实不像一个科技预言家,倒更像是一个守夜人。他不告诉你要去哪儿,只是说,这条路还可以走,灯还亮着。
你慢慢走,不用怕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