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被“允许”和“限制”吃冷饮的孩子,长大后差距有多大?
2025-07-28
我记得小时候最热的暑假,家附近那个小卖部门口,摆着一个白色泡沫箱的冷饮柜,顶上盖着一块印着“和路雪”字样的帆布。那时候每次放学路过我都要站一会儿,看着里面那些五颜六色的包装出神。绿舌头、白雪公主、小布丁……有种魔力,让你哪怕不吃,只是看看都觉得凉快了点。
但我妈从来不让我买,说那是“凉的、脏的、坏肚子的”。她坚信中医那一套,认为我一吃就要拉肚子。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,每次想吃冷饮的时候都先问自己一句:“这个值不值得偷偷拉一次肚子?”有点好笑,但那时候真的就是这么评估风险的。
也试过偷偷买。省下几天的早餐钱,站在巷子口背对着阳光赶紧吃,吃得快,冰渣还没化透就咽下去了。回家后还得装得很冷静,不然被看出来了会被骂。现在想想,那种冰冷的满足感,混着偷偷摸摸的刺激,大概是我童年里最独特的一种快乐。
我认识一个朋友,他小时候什么都能吃,他爸妈从不限制。夏天买冰棒像喝水一样自然。他说他大学时室友每天晚上九点都要出去买雪糕,一吃就是两三个,而他一次都没动过。他说:“可能吃太多了,反而不觉得稀罕。”我听完突然觉得,有时候“被允许”这件事,比雪糕本身更甜。
后来我开始理解,为什么有些人长大了控制不住自己——零食、网购、游戏,都是“小时候不让”堆积下来的反弹。他们不是放纵,只是在弥补一个很深的“缺”。那种“现在我可以自己决定了”的快感,是对过去的一种报复,有时还带点赌气。
我有个学生,初三的时候,偷偷和同学去买奶茶,结果被妈妈发现,罚她抄书三天。从此她不敢再碰任何含糖的饮料。但等到上了大学,她的银行卡支出大半都花在了甜食外卖上,甜品、可乐、冷萃咖啡……她说那种喝下去的瞬间,就像是把过去十年的“想喝”一口气补回来。
有时候我们太容易以“健康”为名,忽略了“感受”本身。小孩子不是傻瓜,他们能感觉到那种“我想要的被拒绝”的失落。尤其是当别的小朋友在旁边咯咯笑着舔着雪糕的时候,那种差距感被无限放大。有些孩子就学会了压抑,有些孩子就学会了偷藏,还有些孩子……干脆在心里种下一颗“我总有一天要吃个够”的种子。
我现在带我女儿,夏天她说想吃冰棒,我一般不会拒绝。我只会告诉她:今天吃一个就好了,太多你可能会肚子疼。她听得懂,也开始学会控制。有时候她还会自己说:“妈妈今天太热了,我吃一个吧,明天不吃了。”我会笑着点头。不是因为她说得乖,而是因为我看到她开始信任自己身体的感觉。
人总得慢慢从“想要什么”走到“知道什么对自己好”。这中间不是靠压,而是靠陪着走过。你越禁止,她越不懂。你越引导,她越能听进身体的声音。
我有时候在想,父母对孩子说“不”,并不是错的。但很多时候,“不”应该是基于共识,而不是权力。
尤其是吃这件事,它本来是本能,也是情感的接口。
你喂一个孩子吃东西的方式,就是你爱他、信任他的方式。
你越紧绷,他就越飘忽。你越松弛,他才越稳得住。
我有次路过小学门口,看到一个奶奶蹲在树荫下给孙子剥着雪糕包装纸,小男孩蹦跳着,一边吃一边笑。奶奶还嘱咐他慢点吃,不然头会痛。那一幕太日常了,可我却想停下来多看几眼。因为那种画面里,有一种很深的安全感:你被允许、被看到、也被照顾。
有时候我觉得,冷饮之于童年,真的不只是糖分的刺激。它更像是对生活的一点甜意的许可,一点打破规则的小小自由。
那种甜,不在舌尖,而在心里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