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身边中产的鸡娃方向都变了!终于明白:鸡娃到最后,真不如鸡自己……
2025-07-28

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回到十年前,我还会不会那么坚定地走一条“鸡娃”的路。那个时候我刚当爸,对孩子的未来抱着一种盲目的信仰,仿佛只要我们足够努力,就一定能为他铺出一条比我当年还光明的路。现在回头看,那种信仰,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焦虑和不甘心投射在一个小小的孩子身上。

我不是说我完全错了,只是,慢慢明白,有些事情再怎么逼,也逼不出来。尤其是逼孩子去完成我们没完成的梦想,这条路不仅难,而且代价太高,代价不是钱,是关系,是信任,是一家人本来可以有的那种松弛与亲密。

那天,一个高中同学告诉我她要去香港读研,我一开始也以为她是要换赛道,后来才知道她是为了孩子的身份去读“水硕”。我听完不但没觉得奇怪,反而佩服她的清醒。她看穿了一个事实:鸡娃鸡到头,不如鸡自己。这句话我那天晚上一直在脑子里绕来绕去。我们这些中年人,太容易陷进一种幻想里了,以为用力就一定能控制结果,可现实偏偏不是这么运作的。

我那位同学说,她已经试过了各种方法,从打骂到哄劝,从奥数班到英语课,孩子还是那个孩子,不多不少,不上不下。她说她后来不再纠结什么天赋不天赋,开始转向自己。她不是放弃,而是换了方向。说白了,与其不断去对抗现实,不如从现实里抽身出来,重新盘一盘自己能做什么,还能做什么。

想想我周围的人,好像很多也都开始这么做了。有个以前一门心思要送孩子出国的朋友,现在转而打算自己考个EMBA。他说孩子不是那块料,硬送出去也是折腾,不如把钱花在自己身上,说不定还有回报。我理解他,那不是退让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主动。我们太习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,却很少想过自己是不是也还有翻盘的可能。

说到底,这一代的父母,其实是卡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。我们是教育红利的最后受益者,也很可能是过度教育的最早受害者。当年我们靠读书逆袭,现在看着自己的孩子走一条越来越不确定的路,心里说不急是不可能的。可急有什么用?逼得越紧,关系越紧张,路越窄,到最后反而两败俱伤。

我有时候会画个象限图在纸上,横轴是父母自己的能力,纵轴是父母干涉孩子的程度。越往左下角走,就是那种自己也没什么资源,却又极度想要操控孩子未来的类型。我承认我一度就在那个象限,后来才发现,那是最容易失败的组合。因为你提供不了真正有价值的资源,却试图替孩子决定一切,其实是把他困在了你的局限里。

我想起前几天和孩子一起写作业,他做得不耐烦,我看着也心烦。以前我会训他几句,现在我忽然觉得,可能最该被训的,是我自己。我也不是多厉害的人,也有很多没做到的地方,可我凭什么就要他做到我没做到的事?我们常说“为你好”,但那个“好”,到底是谁定义的?我们有没有诚实地问过自己:孩子真的愿意吗?他承受得了吗?他有没有可能,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喘口气的机会?

转念想,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活明白,又凭什么逼别人懂事。我那些还在鸡娃的朋友,有些是出于爱,有些是出于恐惧,大多数,是因为不甘心。我们不甘心自己的平凡,所以想让孩子不平凡。可这份不甘心,往往变成了一种施加给下一代的负担。他们不是我们人生未竟的部分,也不是我们失败的替代品,他们只是另一个人,一个还没长大、正在寻找自己的小人。

我们太容易陷入某种套路:上好学、找好工作、买房、结婚、生子,好像人生只能有这一条路。但这条路,现在看,也未必通畅。大学不再稀缺,学历贬值,行业缩紧,连我们自己都找不到出口,却还要孩子义无反顾地往前冲,真的公平吗?

我慢慢觉得,比起一味地用力,不如多一点耐心看一看孩子真正的节奏。也不是说完全不管,而是少点“主控欲”,多点“陪伴感”。我们可以不再是推手,至少先做个稳固的后盾。有些孩子,也许需要的是有人告诉他:你可以慢一点,你可以失败,你也可以重新来。

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人发:“养娃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,从鸡娃变成了鸡自己。”下面很多点赞。我点开看了一眼,很多熟面孔,都是以前特能卷的那批人。现在不卷了,也不是他们放弃了孩子,而是学会了分清主次。鸡娃太不确定,鸡自己还能有点把握。

我自己也在试着调整,读书、健身、学点新东西,不是为了炫耀,是为了找回一点掌控感。说实话,这个年纪能鸡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,但只要还有一点力气,我还是愿意再试试。孩子长大需要榜样,我希望他看到的是一个愿意改变、不断成长的父亲,而不是一个总在指责和安排他的人。

其实我们自己的人生,也并没有走到终点,为什么非要把全部的赌注都押在孩子身上呢?我们努力,孩子看在眼里,他自然会知道怎么做。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永远喊口号的大人,而是一个活得踏实真实的成年人。

有时候,孩子不需要我们为他铺路,他只是想知道,自己摔倒的时候,有没有人扶得起他,而不是指责他为什么走不好。

孩子的成长,其实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。我们想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就要先是那样的人。

说到底,鸡娃和鸡自己不是互相排斥的。只是后者常被忽略,前者被神化。可越长大越明白,能真正带动一个家庭往前走的,永远是父母自己的成长和清醒。

很多夜里,我看着熟睡的孩子,会突然想起那句老话:你不努力,孩子就得加倍努力。反过来说也成立,你多努力一点,孩子也许就能轻松一些。

所以啊,别再把所有光打在孩子身上了,也照照我们自己。

他是他,我们是我们,谁也替不了谁。

想让他未来走得稳,最好的一步,就是我们自己先走稳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