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社会是一个大筛子,用房子筛掉不奋斗的父母,用工作筛掉没资源的家庭,用学历筛掉不努力的孩子
2025-07-28

小时候,我一直以为人生是靠自己一步步拼出来的。读书、工作、买房、结婚、生子,每个阶段都要靠努力去赢。而现在,我越来越常常沉默地看着这个社会,意识到它其实早就摆好了层层筛子,你再怎么跳也跳不出边界。

我最近特别能理解一个朋友的那句话:“你以为你是在拼搏,其实你是在接着上一代的接力棒往前跑。”听起来有点无力,但也是实话。

比如说房子吧。以前总以为买房是目标,是梦想实现后的奖赏。可真的走进这一步才发现,它其实更像一道筛子。有房的家庭,从一开始就可以省掉无数的焦虑。孩子上学,择校;工作调动,落户;哪怕只是租出去,也能提供持续的现金流。

而我们呢,一边付着高昂的房租,一边被“是否有房”筛掉无数机会。不只是住房资格,更是教育资格、户籍资格、医疗资格……房子已经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,它像是一张准入证,没有它,你连资格都没有。

父母那一代,有些人是真的踩中了时代的节点,房改、单位分房、早期买入。那时候哪怕不懂投资,不炒房,光是有一份稳定工作就能在城市安家立足。而我们这一代,明明拼尽了力,却发现自己跑得再快,也赶不上房价的增长幅度。

有时候也想,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,是不是没有副业,是不是起晚了。可后来明白了,不是你慢了,是他们的起点早就超出了你的终点。

再看工作。我有个大学同学,能力不差,也踏实肯干,可毕业后几年一直在小公司兜兜转转,岗位换来换去,薪水涨得慢,连个像样的年终奖都没有。

而另一个关系不深的学妹,一毕业就进了银行总行,听说还是家里人内推的。年年升职,五年就做到了中层管理。她的努力我不怀疑,但有些机会,真的不是你努力投简历能换来的。

我越来越觉得,资源型的努力是一种“开局自带地图”的轻盈。你根本不用摸索方向,身边人就会告诉你,这条路走得通,那边风险大。你走过的是修好的路,而不是一脚泥一脚石头的野径。

小时候老师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,可是我们没学到的是,“机会”这个词背后,有一套复杂的网络系统,它不属于每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。它属于那些已经在圈子里的人。

学历也是一样。我认识一个男孩,高中时候成绩特别好,是我们市重点的尖子生,后来考上了一所985。看似走出了小地方,可是大学四年,他经常要兼职赚钱,还要寄钱回家。他说他连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都没抓住,因为自费不起。

而他的室友,家里早早就给安排了规划机构,寒暑假都在实习,导师推荐信一封封地写,最终拿到英国名校offer。两个人的起点是一样的,可走着走着就再也没法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了。

你看似是靠分数筛选上来的,却忽略了,那些拼尽力气考上名校的孩子,还得拼命抵御资源差的那一部分溃败。你不能出错,不能放松,因为你没有复活卡。

社会表面上公平的,是那张入场券。但入场之后呢?项目开始之前就已经分组,分跑道了。有人站在红线前,有人从更远的地方跑来,最后却要同台竞技。

我不是要否定努力本身。我知道,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,靠着天分、坚持、野心,打破了既有的层级。但太少了,少得像新闻里的传奇故事,而不是我们身边的日常。

这不是鼓励谁躺平,而是希望我们不要再被一种幻觉催促着永远自责。“你不够拼”“你不够上进”“你懒惰”……其实你只是没赶上那班车。

你不是错的,只是不在地图上。

我有时候想,最痛的不是失败,是你明明那么努力,却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。面试没进,不知道是哪一步错了;岗位不批,不告诉你原因;考试失败,明明差一分,却没人告诉你那一分本可以被家庭资源补回来。

你以为是一场长跑,其实很多人是开车冲刺。

我现在对成功的理解和以前不一样了。我不再觉得它是靠孤勇得来的胜利,而是一种“系统级”的成长。你得有路径、有情报、有资源,还得刚好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。

说到底,我们不是和别人比赛,而是和自己的家庭起点、社会节奏、信息差一起拉扯。有时候走得慢不是坏事,只要你知道你走的是哪条路。哪怕这路不亮,也不要轻易停下。

如果一定要在这个大筛子里保留一点微光,那我希望是: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为了什么,又愿意走多久。你不再为了别人的赛道改变方向,也不再盲目追赶别人设定的节点。

你有自己的脚步,有自己的节奏。你不必非要飞快,不必事事优秀,只要你一直在往前走,哪怕一步,是你的路,就值得走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