邹市明夫妇变卖房产事件,给所有人提了个醒
2025-07-27
親愛的朋友:
① 真正的風險,從來不在市場之中,而在我們心中的幻覺裡。
曾經,我也以為,只要夠努力、選對賽道、抓住機會,就能躍過時代的浪頭。直到看到那些曾經站在舞台中央的人,一步一步跌落塵埃,我才明白:這個世界沒有穩妥的劇本,也沒有必然的出路。
就像邹市明,一個拳擊場上擊敗無數對手的冠軍,卻在創業場上頻頻受挫。他沒選錯行業——拳擊是他的強項;沒缺乏資源——資本、人脈、聲量都有;也沒少拼命,賣房還債、焦慮失眠,他早已拼盡全力。
但就是這樣,也沒換來一條通往成功的直路。因為市場從不按情理出牌,勝敗從不只看過往的榮耀,而取決於風險背後那無形的水流——大環境的趨勢、群體的心理、現金流的續航,還有我們對自己的盲目樂觀。
② 人生最可怕的,不是從低處走來,而是從高處跌落還不願認命。
曾聽人說,最難受的不是貧窮,而是失去曾經擁有的東西。當你習慣了被尊重、被仰望、過得從容優雅,某一天卻要學會低頭、求職、計較幾十塊的補貼,這份心理落差,足以擊碎一個人最堅硬的骨頭。
有個朋友,本來市中心三套房,後來因為兩次創業全軍覆沒,最後不得不送外賣維生。他說,最難過的不是風裡雨裡騎車送餐,而是曾經以為這樣的日子離自己很遠。失敗之後,原來什麼都不是。
這樣的轉變太真實,也太普遍。一場錯誤的判斷、一時情勢的轉變,就足以讓人從中產跌入基層。人生從來沒有「高處不勝寒」,只有「高處不穩當」。
③ 我們以為的「安全感」,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脆弱許多。
有人說,只要擁有一套房產,生活就有了依靠。但現在,越來越多人發現:房子是資產,也可能變成負債。房價下行、貸款壓力、斷供潮,讓本來是避風港的家,變成沉重的枷鎖。
收入減少的同時,開支並不會跟著縮小。許多曾經穩定的中產家庭,開始出現資金鏈的斷裂。銀行法拍房清倉不掉,不是因為沒人想要房子,而是因為沒人能再承擔「未來的不確定」。
所以真正的底氣,不在房、不在車、不在存款,而在於:即使環境驟變,我還有應變的能力;即使一無所有,我還能靠自己站起來。
④ 不是誰選擇了艱難,而是艱難正在選擇我們每一個人。
徐賢,一個曾經做電瓶車出口的生意人,如今在上海日夜兼程跑車。他說,自己從快樂谷年卡到痛風纏身,不過是一年光景。不是他不努力,而是時代轉身太快,根本來不及準備。
他不丟人。他說,能掙到錢還債、撐住家庭,已經是他僅剩的尊嚴。他不怕苦,也不怕累,只怕的是,沒有希望。
這種話,聽的人心疼,說的人卻無聲。他不是孤例。他只是千千萬萬在泥濘裡掙扎的普通人之一——曾經是老闆,如今是司機;曾經是光鮮的中產,如今是沉默的底層。
我們都在變局之中。我們都在潮水裡。
⑤ 當我們還在執著「我不該這樣」的時候,現實已經悄悄換了劇本。
有人問:為什麼努力了還是活成了困獸?也有人問:是不是這個社會對我們太苛刻?
或許答案都在那一張張簡歷無回音的招聘網站裡,在一個又一個超齡打工者的臉上,在那一間間低價轉讓的門店門口。
我們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世界正在改變它運作的規則。當機器與算法逐漸接管簡單重複的工作,當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被平台割裂,當經濟增速放緩到連企業也步履蹣跚,普通人——這些曾經可以靠苦幹走出一條生路的人,正在面對一場全新的考驗。
⑥ 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不浪費任何一次被擊倒的經歷。
這個時代,不再屬於「一擊即中」的人,而屬於「百折不撓」的人。
別太快評價自己。哪怕此刻開滴滴、送外賣、做臨工,也沒什麼丟臉的。別人怎麼看,是他們的投射;你怎麼做,才是你真正的面貌。
每一份正直的勞動都是尊嚴;每一次不逃避的面對都是成長。你曾經在哪裡摔倒,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你願不願意把那塊地踩實,再次出發。
⑦ 面對大潮,真正的智慧,不是勇往直前,而是知止有度。
創業不是錯,但創業前,要清楚風險是否自己能承擔;投資不是罪,但投入前,要明白自己是否有餘糧能輸。
不要將所有的資源都壓在不確定的未來上。給自己留條退路,不是怯懦,而是清醒。
學會風險分散,學會階段性止損,學會放過那個「總想翻盤」的自己。這不是放棄夢想,而是對現實的慈悲。
⑧ 活下來,才有可能;苟住,才是底氣。
我曾經以為,向上就是成長。現在才懂,有時候,挺住才是最大的進步。
我們不需要成為誰的榜樣,也不需要再證明什麼。我們只要好好地活著、守著、熬著——哪怕今天不順、哪怕收入減少、哪怕夢想擱淺,只要沒倒下,就是在為自己和家人,撐住一片天地。
風吹得再狠,也會過去。日子再難,也有轉機。
正如有人說的:「這個世界沒有無路可走的困境,只有不願轉彎的固執。」
願我們都成為能轉彎、能低頭、能重新出發的那一群人。不是因為輸不起,而是因為我們還想贏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