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河南考生的噩梦:“收到上海211大学录取通知,爸妈觉得我这辈子完了……”
2025-07-27

親愛的朋友:

當一個孩子聽見父母說「你這輩子完了」時,那聲音不是一句話,而是一場塌陷。

那像是一整座山,壓在一個剛剛結束高考、尚未來得及呼吸的年輕人身上。他名叫大嵩,來自河南。在一百零五萬考生中,他排前百分之一,考上上海的一所211大學,理應值得慶賀。但他得到的,卻是一句審判:「你這輩子完了。」

語言是一種刀,也是一面鏡。當最親的人用這樣的語言回應你的努力,孩子看到的不是現實,而是自我價值的破碎。這樣的話,不是失望的出口,而是傷害的入口。

一個人一生中最難癒合的傷,往往不是拳頭留下的,而是被忽視、被輕視的時刻累積成的「無聲的痛」。

他說,高中三年,他永遠是「差生」——哪怕他已是全省前1%。因為他在一個極度內卷的尖子班裡,倒數第五也等同於墊底。老師眼裡沒有他,父母眼裡沒有他,同學眼裡也沒有他。他不曾被真正看見。

有一次他建議不要在體育課後考試,老師連眼神都沒給他一個;而當另一位成績好的同學說同樣的話,老師立刻點頭、改變計劃。他說不出哪裡不對,只覺得世界有一種不講理的秩序——成績決定你是否被聽見。

這種不被重視的感受,不是憤怒,而是麻木。不是一時的挫敗,而是一種深層的自我否定。當一個孩子開始質疑自己是否「值得被好好對待」,他心裡的燈就暗了一盞。

孩子的心理,不是一個成人世界裡理性對錯的模型,而是一個充滿情感記憶的場域。

很多人會說:「別太玻璃心」、「這有什麼好記一輩子的」,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看,就會知道——那不是「這件事有多大」,而是「當時的他,有多小」。

那個在操場邊被老師揮手驅趕的少年,他不只是失望於一次建議沒被接納,更是在那一刻覺得:我的聲音不重要,我的感受不值得被理解。這不是脆弱,是天真的信任被一次次磨掉的結果。

我們常說孩子要有「抗挫力」,卻忘了,真正的抗挫力,不是讓孩子什麼都不在意,而是讓他知道:當我跌倒時,有人會理解我、陪我一起站起來。

教育的目的,不是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,而是讓他在漫長人生中,不會失去向前的勇氣。

大嵩說,很多河南孩子讀書的動力,是為了「逃離河南」。這句話乍聽令人心酸,但若深入體會,其實是另一種形而上的困境:當教育不再是為了開展生命的可能,而變成一場逃離的戰爭,那學習的過程便失去了溫度與尊嚴。

他考進211,卻依然常夢見高考的噩夢;他明明可以去大廠找高薪,卻選擇了去支教,因為他不想讓更多孩子再經歷那種被碾壓的青春。

教育不是一場篩選,而是一場陪伴。那些受過傷的孩子,不是沒有天賦,而是曾被遺棄在制度與期待的夾縫中。

家庭,是孩子心靈最早的鏡子,若這面鏡子長年反映出「你不夠好」,那孩子就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。

高考放榜那天,他的父母不是安慰他、陪他面對未來,而是彼此指責,把所有焦慮、失望,砸到孩子身上。他們說:「都是你當時不努力。」

他不是沒有努力,只是不夠「完美」——不夠讓父母驕傲,不夠成為別人口中的「別人家的孩子」。可是,在那個情境裡,哪怕一句「你已經做得很好了」,也許就能讓他少做五年的噩夢。

愛從來不是一句標語,而是你在孩子最無助時,有沒有站在他身邊。不是你替他考高分,而是你願不願意陪他走低谷。

父母的「推」,若沒有溫柔與理解做底,那就是壓迫。

很多家庭像一把緊拉的弓,日日催促孩子「更高、更快、更強」,卻忘了,真正的箭,不是因為外力推,而是因為內心的燃。

我見過許多孩子,高考後再也不想讀書;他們不是不夠堅強,而是在那場漫長的高壓中,燃盡了自己。

高考不是終點,更不是命運的總結。真正重要的是,孩子是否在這段旅程中,學會了思考、自信、關愛——而不是學會害怕、壓抑、否定。

真正的教育,是讓孩子在風雨中不失方向,也在陽光裡不忘初心。

大嵩選擇了回到教育這條路,不是因為他多麼偉大,而是因為他經歷過「那邊的黑」,才知道哪裡需要光。

這光不是知識,而是心與心之間的理解。當他坐在教室裡,看著那些正在努力的小孩,也許他會記得:當年那個沒被聽見的自己,也曾期待有這樣一個老師。

不是每個人都能翻轉命運,但每個人都可以在他人的命運裡,成為一道柔和的光。

我們不需要孩子一開始就跑得比別人快,我們更需要他不會被壓力打斷節奏、在黑夜裡迷失。

若能讓他在低谷時感到被理解、在成績不理想時仍被尊重,那他就會知道,自己不是「成績的附屬品」,而是一個完整的人。

而這樣的教育,不只是在學校發生,更是從一頓晚飯的對話、一場吵架的停下、一次報志願的共識裡長出來的。

親子關係的本質,是我們是否願意把孩子當一個「活生生的人」來對待,而不只是投射我們焦慮與願望的工具。

親愛的朋友,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正在經歷那樣的壓力,那麼我希望你給他一份不帶條件的支持。不是放任,而是陪伴;不是縱容,而是看見。

因為人這一生,走得再快,也不如走得安穩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