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军年度演讲大火,造车成功背后:成大事者,心理韧性比智商更重要
2025-07-27
親愛的朋友:
① 真正成大事者,並非從不跌倒,而是跌倒時不碎、挫折中不散。
當我看到雷軍演講中那句被人拿來開玩笑的話:「軍兒,收手吧,外面都是Model X」,我忍不住笑出聲來。
但更深的,是一種熟悉的重量。那是一句帶著笑意的自嘲,也是從至暗時刻走出來的通關暗號。
每個走過風暴的人,總有幾句話,只要說出口,懂的人就會紅了眼眶。
雷軍說,造車之路,是被逼的。
被制裁,被質疑,被離棄,被迫轉型。沒有一步是容易的,沒有一日是篤定的。
可他終究沒有退。
不是因為他不怕,而是因為他能撐。
② 心理韌性,是在看不見希望的時候,仍選擇走下去的那種力量。
這不是一種技巧,而是一種生命的習性。
它讓人在迷霧中摸索,仍不忘邁步;讓人在失敗裡喘息,仍不肯放棄。
彭凱平教授說:心理韌性,就是你經歷過挫敗之後,還能恢復如常的能力。
可我總覺得,它不只是「恢復如常」,而是「活出比過去更好的樣子」。
像尼采所言:「凡殺不死我的,必將使我更強大。」
心理韌性不是鋼鐵般不壞,而是竹子一般可彎可伸、遇風不斷。
③ 心理韌性首先給我們的是「復原力」——跌倒時,能站起來。
這是最基本的一層。
情緒來襲時,不任其操控,而能調整呼吸,回歸當下。
事情失敗時,不全盤否定,而能從中整理經驗,重新來過。
這樣的人,不急於反擊,也不過度防禦。
他們內在有一股「我會再來」的信念,像土地一樣,即便被踐踏,春天一到,也會再次開出花來。
④ 其次,是「堅毅」——在未看見成果之前,仍選擇相信。
這世上最大的差距,不是天賦,而是能不能撐過那段無聲無光的時光。
有人念書念兩年覺得沒成果就放棄,有人寫作寫三篇沒爆就懷疑人生。
可那些真正留下痕跡的人,往往都是默默幹十年,不問掌聲,不問風向。
他們的內心有一盞燈,是由熱愛點燃,由堅定維繫。
無論風雨多大,那盞燈從不熄滅。
⑤ 再來,是「反脆弱力」——受傷後不僅能痊癒,還能變強。
我們不是不怕失敗,而是要學會從失敗中,抽出力量。
一場挫折,也許會讓你低頭,但若你能反思得深、沉澱得穩,它會成為你未來人生最重要的養分。
馬化騰與周鴻禕的3Q之戰,誰贏了?
或許,他們都贏了。
因為他們都在這場衝撞中,看見了自己的弱點,也摸到了真正該轉變的方向。
真正強的人,不是沒被擊中,而是被擊中後不崩潰。
⑥ 心理韌性不只是一種能力,而是一種人格的成熟。
它藏在「遇事不急」裡,藏在「沉默以對」裡,也藏在「無人喝彩也堅持」裡。
高心理韌性者,往往有三個特質:
一是認知積極——他們選擇相信「還有半瓶水」,而不是「只剩半瓶」。
二是自我效能強——他們知道自己有用,相信「我能」。
三是內控意識強——他們更在意自己能做什麼,而不是世界如何對待他。
這三點,像是根、幹、葉,構成了一棵內心堅韌的生命樹。
⑦ 王陽明說:「我命由我,不由天。」這不是狂妄,而是高度的內在信任。
當他被貶龍場,險遭殺身之禍,人生落入最寒冷的谷底,他並未就此沉淪。
反而在深山之中,心血澄明,悟出「致良知」,從而奠定一代大儒之基。
所謂「心即理也」,一切天命之變,終須由心領受、由心回應。
心理韌性,是這「心」的厚度、彈性與定力。
⑧ 心理韌性可以練,不靠運氣,只需每日自省、持續調整。
我們可從三方面下手:
一是與大腦合作,強化正向聯想。
不是光說「我可以」,而是反覆在腦中演練成功情境,讓「我做得到」成為內在圖像。
二是培養成長型思維,容許自己在錯誤中學習,在試錯中成長。
不害怕跌倒,因為知道每一跤都能換來一次醒悟。
三是提高自我調控能力,如訓練肌肉一樣,從堅持一項運動開始。
從「我想做但不想做的事」中,練習自律,收斂衝動。
⑨ 生活從來不缺挑戰,但心理韌性讓我們在挑戰中不失溫度、不失方向。
當世界喧嘩,人聲嘈雜,我們依舊願意靜下心來,問自己:「此事我能學什麼?」
當事情失敗,眾人嘲笑,我們依舊能站穩腳步,心中默念:「我不被定義。」
心理韌性,從來不是壓抑情緒,而是有能力擁抱情緒,轉化情緒。
不是否認痛苦,而是有力量穿越痛苦,走出另一種美。
⑩ 成大事者,靠的不是情境順利,而是心理堅實。
雷軍的成功,不是他有多聰明,而是他每次都能「撐過最難那段」。
不是沒被打擊過,而是每一次打擊後,他選擇站得更穩。
這世間,很多人贏在起點,輸在中途,倒在最後。
唯有心理韌性強的人,能跨過那些無聲的泥濘,走出自己的坦途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