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想发脾气,但我真的忍不住”:坏脾气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
2025-07-27
親愛的朋友:
① 壞脾氣,有時不是壞,而是身體與心靈發出的「求救信號」。
當我聽見有人說:「我不是故意發火的,我真的忍不住。」那聲音裡帶著愧疚,更帶著無奈。
這世間有多少人,外表像一隻張牙舞爪的刺蝟,其實內心早已遍體鱗傷。
我們責備自己脾氣不好,卻很少問一句:我為何會這麼容易被點燃?
情緒的火山從不無緣無故爆發。那之下,常是一次次被輕視、被忽略、被誤解的積壓。也可能,是長年對自己的苛責與不允許。
有些怒氣,不是想發,而是來不及不發。
② 情緒失控,不是因為情緒太強,而是敵意感太深。
那晚空調壞了,我等待修理師傅遲遲不到,心裡忍不住開始想:是不是他們根本不在乎?是不是我太好說話才被晾在一旁?
那並非單純的不耐,而是內心浮起了「被輕視」的感受。
怒氣,不過是敵意感投影的結果。
我們的腦中,常常不是在處理事件,而是在對付內心編寫的「故事」:那個人是來為難我的、這句話是想羞辱我、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裡。
但當我打開門,看見滿身大汗、雙眼誠懇的維修工,原本準備好的怒火竟瞬間熄滅。
因為那一刻,我終於明白:我感覺到的敵意,並不存在。
③ 大部分的怒氣,都是對不存在的「敵人」揮劍。
我們憤怒,是因為我們以為有人在傷害我們。
可很多時候,那不過是誤會。
當我們與人對話時,如果心中早有防備,再溫和的語氣也會被聽出惡意;當我們不再信任人,也就無法信任任何一句話背後的善意。
愤怒,往往不是針對事情,而是針對我們以為的「敵人」。
但若那艘迎面而來的船其實是空的,我們又何苦花力氣去咆哮、去防衛?
情緒的根源,並不總是外境,而是我們對外境的解讀。
④ 一個容易被激怒的人,並不是強者,而是受過深深驚嚇的靈魂。
脾氣不好的人,常被誤認為蠻橫霸道,但真正了解之後才會發現,那些鋒利的話語下,藏著極度的不安。
他們像街頭的流浪貓,稍有風吹草動,便立刻拱起身體、瞳孔緊縮。
他們不是想攻擊,而是太害怕再次被傷害。
從小在暴力、控制、羞辱中長大的人,會習慣性地以「戰鬥」模式面對世界。
他們不是不願平靜,而是不知道如何信任安全。
當一個人越是脆弱,越容易把溫柔看成陰謀,把提醒看成挑釁,把愛看成綑綁。
⑤ 治癒壞脾氣的第一步,不是壓抑情緒,而是溫柔地看見自己。
真正的修行,不是「我不要生氣」,而是「我看見我在生氣」,然後問自己:「你在怕什麼?」
我們需要的,不是對自己更嚴厲的責備,而是更深的理解。
是的,我剛剛發了火。但也許,是因為過去太多次被忽視了,所以這次我本能地反應得過頭了。
如同一隻曾經受傷的動物,不是它多兇猛,而是傷口還沒癒合。
用理解,取代評價,我們才能讓情緒真正鬆綁。
⑥ 孤立讓人敏感,連結讓人安定。
敵意,是孤單的產物。
當我們感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,便會不自覺地把世界看成敵人。
但只要有人能聽我們說一句「我今天很難受」,只要有人回一句「你很辛苦吧」,那個心裡早已拉滿的弦,便會鬆一鬆。
人是需要連結的生物。
你可以試著把委屈說出來,而不是全都變成怒氣往外砸。
有時候,一頓怒罵背後,只是「我今天很害怕」這一句沒說出口的話。
⑦ 分清「真敵意」與「假敵意」,是情緒穩定的功課。
我們不會永遠活在一個善意的世界裡。
但我們可以學會辨別:對方是真的在輕視我,還是我把他的沉默想像成不在乎?他是真的想挑戰我,還是只是有不同的意見?
若連這些都不問清楚,便先反擊,那我們的情緒就會永遠活在誤會中。
「敵意澄清」,是一種能力,也是一種修養。
當內心能夠停下來問:「他是真的不尊重我嗎?還是我剛剛太過緊張了?」
那份情緒,就能在還沒化為風暴之前,沉入寧靜。
⑧ 真正強大的人,不是不生氣,而是知道什麼值得生氣。
是的,有些情況下,發怒是必要的。
當我們真實地被冒犯、被欺壓,那一聲怒吼,是對自我邊界的保護,是「我不允許你如此對我」的堅定聲音。
但這份怒氣,不該是失控的火焰,而應是一把明亮的劍,清楚、克制、有分寸。
能讓敵人退卻,也能不誤傷無辜。
這樣的怒氣,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。
⑨ 你不需要成為「完美的情緒管理者」,你只需要成為一個,能與自己溫柔對話的人。
當你下次又想發脾氣,不必太快懲罰自己。
先停下來,對內心那個快要爆炸的小孩說一句:
「我知道你委屈了。」
「沒關係,我在。」
這個世界不會因為我們多會隱忍就更善良,但我們可以因為多些自我理解而少受點傷。
原來,真正的修行,不是去做個永不動怒的聖人,而是即使怒氣升起,也知道如何讓它在心裡安放下來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