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3岁,职场15年屡被画大饼,我如何靠写作重拾人生底气?
2025-07-27

親愛的朋友:

當一條路走到盡頭,別急著哀傷,也許它正是通往自我覺醒的入口。

33歲的某一天,我驀然回首,發現自己已經在職場浮沉了十五年。

這十五年裡,我不斷努力,不斷追逐,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空洞的大餅承諾。

那些畫在白牆上的晉升夢,那些甜言蜜語裡的肯定與表揚,曾經讓我信以為真、投入全部。

直到最後我才明白,那不是未來的指引,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消耗。

有些「認可」,只是讓你自願地為他人多走一步、再多走一步,最後回頭,才發現原地踏步的只有自己。

離場的勇氣,不是逃避,而是誠實地對自己說:我值得更好。

那一刻,我不再想證明什麼。

不是不痛,而是痛過之後才看清,過去所有的熱血與執著,其實只是用「期待」填補內心的空洞。

我明白了一個道理:只靠努力,無法撼動不公;只靠等待,不會等來公平。

與其讓命運決定我值多少,不如我親自為自己定價。

那一刻,我決定離開,也開始問自己:除了過往的經歷,我還剩下什麼?

真正能改變命運的,不是背景,而是選擇用什麼方式活下去。

在最迷茫的時候,我看到了粥左羅的故事。

那一刻像一盞燈,點亮了我灰暗中的一個角落。

我心裡升起一個聲音:「如果他可以做到,也許我也行。」

我選擇了寫作。

不是因為我天生會寫,而是我看見,這條路的盡頭不是他人的肯定,而是內心的回響。

從「5天寫作特訓營」到「21天變現訓練營」,我在不安中啟程,也在每一個字裡行間找回自己。

每一次跌倒都不白費,只要你願意回頭看出發的那雙腳。

剛開始寫作時,我把每一份作業都當成考試。

可我很快發現,這裡不是考試,這裡是修煉場。

老師不給答案,他們只給鏡子。

讓我看到自己邏輯的薄弱、結構的混亂、敘述的空洞,也讓我第一次意識到,原來我並不懂得表達自己。

從前在辦公室裡,我總能滔滔不絕地講流程、談績效,但一旦面對內心,我卻不知如何開口。

寫作,就是讓我一步步走進那個多年未曾回望的自己。

堅持,並不艱難;艱難的是在一次次質疑中,依然相信自己的選擇。

有一段時間,我幾乎每一篇作業都被退稿。

選題不合、表述生硬、素材無力,我曾在深夜裡反覆問自己: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這條路?

直到有一次,助教輕輕發來一句話:「別急,這只是第一稿。」
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什麼叫「被理解」。

原來,我可以不完美,可以寫得不好,也可以慢慢來。

我放下焦慮,轉而細細品讀每一篇范文,逐句拆解每一段框架。

不再急著投稿,只專注於一件事:比昨天的自己更清楚地表達想說的話。

人生最大的底氣,不是掌握了多少技能,而是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脆弱。

我開始懂得欣賞那個在清晨筆記本前打草稿、在夜裡對著螢幕流淚改文的自己。

她不再急於成功,也不再渴望所有人理解她。

她只是靜靜地寫,讓文字一筆筆剝去那些被塑形的過往。

有一篇稿件中稿了百萬大號,閱讀量超過十萬,還被幾個熟悉的大V轉載。

那晚,我沒有開香檳慶祝,只是默默地泡了一杯茶,看著窗外月光鋪在桌面上,輕輕對自己說:「你看,你可以的。」

真正的成長,是從「渴望被選中」,走向「自己選擇」。

後來,有公司找我回去做中高管,待遇優渥、位置體面。

我拒絕了。

我想,我已經走過了那條靠外界肯定來證明自己的路,現在我想走一條,只對自己負責的路。

就像我現在的寫作——不是為了爆款,不是為了變現,而是因為我有話要說。

當我寫作,不再是「我要成功」,而是「我願意走這條路」的時候,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自由。

內在的豐盈,才是人生真正的護身符。

曾經,我以為靠升職、靠稱讚、靠收入,才能讓我感到自己有價值。

現在我明白,那些都會變,唯一不變的,是那個始終願意面對自己、坦然努力、不斷學習的靈魂。

寫作,讓我學會怎麼成為自己生命的掌舵者,而不再是別人夢想的搬運工。

就像那句話說的:「你不需要別人的燈,你自己就是光。」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