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?《毛选》中的这3句话说透了
2025-07-27
親愛的朋友:
① 真正的解決問題能力,不是技術或方法,而是一種心性上的成熟與洞察力。
這段時間我重讀《毛選》,心中有一種寧靜而深遠的震動。
它讓我理解到,能夠解決問題的人,不只是能「做事」的人,而是能看見事情之「所以如此」的人。
如老子所言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」
問題的本質,從來都不是外在的錯亂,而是內在的混沌未明。
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,不是手邊的雜務、眼前的衝突,而是我們是否看見了事物背後的邏輯、情勢之間的關聯,以及自己在其中的盲點。
② 從現象中抽絲剝繭,觸碰事物的本質,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起點。
毛澤東在年少時提出那句令人震撼的問題:「誰是我們的敵人?誰是我們的朋友?」
這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一個方法。
它提醒我們:如果我們不能分辨對錯、輕重、虛實,就容易把錯當對,把枝節當根本。
如同生活中,我們總是在為一件事煩惱、為一個人爭辯,結果事過境遷才發現:我煩惱的根本不是那件事,而是我對安全感的匱乏;我爭辯的,也不是那個人,而是我內心深處不被理解的恐懼。
當我開始學著像教員那樣,去調查、去看清矛盾的根源,我才發現:問題原來不是出在最吵的地方,而往往藏在最安靜的裂縫裡。
調研,不只是實事求是的功夫,更是一種謙卑與真誠。
是放下自我判斷的驕傲,走進真相的努力。
③ 沒有落地的執行,一切洞見都是空談;執行力,是信念化為現實的橋。
《持久戰》中提到:「戰略的決定,必須通過戰役與戰鬥來實現。」
我記得有一年,單位裡開了一場會議,所有人都說得熱血沸騰,仿佛明天就能改革世界。
但一個月後,沒人記得會議內容,舊的問題依舊橫亙。
我明白了:熱情是一時的,執行是一生的修煉。
真正能把策略落實到行動裡的人,需要的不只是決心,還有理解力、判斷力、轉譯力。
這就像《毛選》中說的:「各級機關解決問題,不能太隨便。一成決議,就必須堅決執行。」
但這種執行,不是機械的服從,而是有原則、有思辨、有柔韌度的行動。
在現實中,一個人若缺乏主動性,便容易被環境吞噬;若沒有靈活性,就會被局勢所制;若失去了計劃性,就如浮木隨波,終難抵達彼岸。
我們所見的成功者,其實都不是天生優越的人,而是不斷把複雜的問題分解為一件件小事,再一點一滴地把它們做好的人。
④ 反覆思考與回望,是讓每一次失敗變成養分的關鍵功夫。
教員說:「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。」
這句話看似平淡,卻是他領導整個民族走出黑暗的心法。
很多人失敗後急著跳到下一個行動,彷彿用新的喧囂來掩蓋舊的傷口。
但教員不是這樣。
《井岡山的鬥爭》中,他詳細分析每一個失敗的原因:士氣動搖、冒進孤軍、準備不周……他甚至連天氣都考慮進去。
他不逃避自己的錯誤,反而把錯誤當作一面鏡子,讓整個隊伍一起照見自身的短板。
而當他勝利時,卻把大部分的功勞歸因於客觀條件:地形有利、群眾基礎、軍閥分裂……
這樣的思維,讓我想到一句話:「成則歸功於人,敗則反求諸己。」
這不是偽裝的謙虛,而是一種深刻的修身與敬天之心。
我們應當學會在成功時看窗口,讓眼界寬闊;在失敗時照鏡子,讓心靈通透。
這樣的反覆與修正,才是最踏實的進步之路。
⑤ 真正的問題不在外界,而在我們能否讓行動與覺察同行,讓每一次嘗試都成為一次生命的升維。
教員說過:「讀書是學習,使用也是學習,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。」
所謂「知行合一」,不是光知道,更不是盲目去做,而是知道之後,將所知消化成內心的一部分,再從心而行。
每一次實踐,都會暴露我們的無知與侷限。
但只要我們帶著誠懇的態度,把實踐的結果反思、修正,再次出發,就不會白走一步。
我常想,一個人若真心想解決問題,他必須內在具備三種力量:看見真相的洞察力,堅持到底的行動力,以及從失敗中提煉智慧的反思力。
這三者合一,才是一個成熟靈魂的樣貌。
⑥ 解決問題的能力,其實就是面對生命複雜性的那份不逃避的力量。
它不僅是工具或知識,而是一種生命的態度——不浮於表面,不陷於情緒,安靜地看、穩穩地做、柔軟地改。
這世界的問題,終歸不會少。
但若我們能如明鏡止水般照見問題的本質,又如老農下田般紮實地做事,並如修行者般時時自省、日日更新,那麼,問題不再是阻礙,而是修行。
就像毛澤東在《實踐論》中所說: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?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?不是,是從社會實踐中來的。」
所以,解決問題,從來不是技術活,是一場內外兼修的修行,是知與行、明與勇、靜與動的圓融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