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生孩子?
2025-07-27

親愛的朋友:

人生,不因生孩子而完整,卻可能因此更加圓滿。

我並不認為每個人都該走入婚姻與生育,彷彿那是一場世俗預設的路徑。但當一顆心,在沉澱中開始對「延續」與「滋養」生出一種靜默的渴望,那麼生兒育女,也許就是一場靈魂的呼應——不是義務,不是交換,而是一種自我圓融的契機。

當我還未準備好時,生育這件事於我是沉重而遙遠的,它如同一道尚未揭開的山門,背後藏著太多未知與恐懼。那是來自童年的裂縫——一個缺乏溫暖與穩定的成長背景,使我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愛,是否會將未癒的痛,複製給下一代。

可後來,一個人悄悄出現在我生命裡。他不是完美的救世主,但他在日常裡持續展現的安穩、體貼與責任感,像一盞燈,讓我慢慢看見了關係中可以有的安寧。這份來自他家庭延續的愛,成為我對「母親這個角色」的重建之力。

孩子不是來拖累我們的,而是與我們共同成長的靈魂。

懷孕後,世界並未立刻變得詩意與柔和,反倒先是身體的變化、生活節奏的混亂、以及內心難以言說的焦慮。可奇妙的是,隨著日子一點一滴推移,我發現——我在保護他,他也在悄悄修復我。

過去體弱的腸胃漸漸穩定,那些偶發的小病仿若被一股內在的力量撫平。醫生告訴我,這是胎兒細胞的「回饋」機制,它們不僅植入母體修復組織,也提升了免疫系統,甚至在未來多年仍持續存在體內,默默守護著我們。

那一刻我頓悟:我們不只是賦予他生命,他也以另一種方式滋養著我們。

即便我們不完美,孩子仍選擇愛我們。

有時,我難免因飲食控制不當而感到內疚。可令人動容的是,胎兒似乎懂得「自我節制」,即使在過度營養下,他們也不會無限制生長,而會蜷縮起來、保護子宮、減少母體負擔。

這不是一種生物性的巧合,而是一場靈魂間無聲的諒解。孩子以身體告訴我們:哪怕你偶有疏忽,我依然願意陪伴你,守護你,不讓你太痛苦。

這樣的愛,來得原始、靜默,卻也最真切。

伴侶的參與,是一種溫柔的聯結,而非附屬的義務。

懷孕不是一場一人獨行的修行。當身旁的人願意一起走進來,那些曾讓我無助的時刻,也開始閃著柔光。

我記得初期的恐慌與脆弱,每次產檢的指數波動,都足以讓我心慌。但他逐漸懂得放下手機、拿起胎教故事、認真閱讀關於孕婦身心變化的書籍。我們開始一起上母嬰課、討論育兒理念,甚至一起傻笑於第一次感受到胎動的驚喜。

在那些並不輝煌、甚至微不足道的日常裡,我們一點點建立了新的連結。那不是甜言蜜語的熱戀,而是一種沉靜而堅實的共修。

懷孕讓我學會,在善良與堅定間找到平衡。

孕期的敏感,讓我更容易察覺生活裡的冷暖。被咖啡店服務員忽視的那一刻,我學會了不再隱忍,而是溫柔卻堅定地為自己發聲。那不是脾氣,而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。

然而,也有時候,我選擇沉默。面對粗魯推搡我的陌生人,我壓下怒意,選擇保護肚子裡的生命。這不是懦弱,而是對風險的清明評估。原來,成為母親的過程,也是一場「見自己」的修行——學會衡量、學會選擇,學會在合適的場景中展現勇氣,或保留柔軟。

生育雖有代價,卻也是一次生命的綻放。

我無法否認——身材變形、職業受阻、情緒起伏,這些確實曾讓我懷疑這一切是否值得。但在一個安靜的夜晚,我讀到這樣一段話:

「孩子,是我們基因與精神的延續,是未竟之夢的承接者,是我們對未來的期許。」

那一刻,我流下眼淚。原來他不是來佔據我人生空間的,而是來續寫它、拓展它的。

他讓我重新認識自己,看見從未覺察的潛能、韌性與愛的深度。

生孩子,不是為了養老,更不是完成任務,而是一場深愛的回應。

我常問自己:我們為何生孩子?

如今我想說——不是因為年齡到了,不是因為社會催促,也不是因為怕孤單老去,而是當我們的心,準備好去承接那份「不求回報」的愛時,孩子才會以「禮物」的方式來到我們的生命中。

而所謂準備好,並非一切安排妥當,而是我們擁有了面對未知的勇氣與共同承擔的能力。

兩個人能坦然面對生命的磨礪,能願意為彼此改變、為孩子學習,那麼這段旅程,即便艱辛,也將深刻且幸福。

生育,不是義務,而是一場內在的盛開。它讓我們與天地同心,與萬物同息。它不是將我們變得更「偉大」,而是讓我們更完整、更真實、更活生生地成為「自己」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