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年公考上岸外地县城,我后悔了......
2025-07-27
親愛的朋友:
① 「考公上岸外地縣城,我後悔了」,是一種沉默中浮出的真實。
這不是一種衝動的抱怨,也不是對選擇的否定,而是對現實與理想碰撞之後,那些沒有出口的細碎心聲。在公考如潮水般洶湧的年代,有人選擇遠走他鄉,只為換得一份穩定的飯碗。可真正走進了鄉鎮、縣城,才發現所謂的「穩定」,往往也是一口深井,需要用自己的呼吸去適應其中沉悶的空氣。
② 人生的選擇,常常在「不得不」與「以為可以」之間搖擺。
很多人,像咚咚那樣,起初對「上岸」充滿渴望。備考的過程漫長如夜,壓力如石頭壓在心口。於是當一扇門開啟,不論那扇門通往何處,只想先逃出困境再說。「先上岸,再規劃」成為多數人共同的心聲。可上了岸,才知水未必溫暖,岸邊也未必是花草扶疏。
③ 鄉鎮的現實,不只是地理遷移,更是心理流離。
從都市進入縣城,從企業走入體制,不只是工作環境的轉換,更是價值感的重構。當尚尚發現自己沒有周末、請假也要統計、用病痛換來的是冷言,真正的難題才浮現:這不只是離家,而是被遠方定義為「外人」。那種在熟人社會中永遠無法融入的疲憊,不在於吃了多少苦,而在於再多努力也換不來歸屬感。
④ 人情味若無所歸,溫柔也會變成自我消耗。
尚尚、小新、咚咚……他們不是不願意吃苦,而是這份苦太孤單。工作不是不值得做,而是再怎麼努力,也無法縮短與本地人之間的關係差距。日復一日,語言聽不懂、關係插不進,方言、酒桌、升遷、相親,哪一項不是一座無形之牆。那些不是拒絕,而是時間與土壤造就的壁壘,讓她們無法落根。
⑤ 理想,常常敗給制度的「不容辯駁」。
在體制裡,「合理」不總等於「合心」。你以為認真就會被看見,可尚尚發現「大差不差」才是通行的尺度;你以為踏實工作能換來信任,小新卻在突發任務中一次次放下自我安排,被捲入永無止境的「加班循環」。當心中的價值觀與實際機制拉扯時,人就會慢慢沉入無力與順從的混合泥沼。
⑥ 穩定,有時是一種無聲的勒索。
即使後悔,即使疲憊,許多人仍無法離開。他們說,「起碼這份工作不會被裁、不會拖薪、不會老無所養」。這句話的背後,是市場的殘酷與家庭的期待。走出去,未必就能活得更好;留下來,至少還有個身份可依。那是一種被現實溫水煮過的臣服,不是妥協,而是太了解風險,才不敢任性。
⑦ 困住我們的,不只是鄉鎮,還有「不能輸」的心理負擔。
當初花了三年考試、付出那麼多時間與金錢,如今若說「不想幹了」,誰又甘心?咚咚還在撐著,是因為她不願讓過去的努力歸零。小新辭職,是下了長久決心,並且幸運地又考回了家鄉。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重啟。體制是個圍城,進來的人怕後悔,出去的人怕失落。
⑧ 然而,這份工作,也並非全無價值。
在無數疲憊的時刻,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,讓人覺得自己在做對的事。當尚尚為農戶解決補貼問題時,當她看到老人露出安心的笑,那不是績效表格裡能量化的感動,而是一種貼近人心的實在貢獻。在那一刻,她知道,自己並不是被體制囚禁的齒輪,而是一個正在發光的微小人間燈火。
⑨ 真正的「出路」,不在於走得遠,而在於心中是否明亮。
咚咚開始接受縣城的生活,她報了興趣班、寫材料也漸漸找到成就感;小新重回城市,但依舊選擇了體制,只是換了土壤;尚尚仍在等待機會,但她沒放棄信念。那些未必是戲劇化的大轉折,而是人慢慢地重新拿回了生活的主導權——哪怕只能掌握一天的節奏,也是一種回歸。
⑩ 考公並非錯誤,錯的是我們以為它能解決一切。
人生從來沒有哪條路能「保證不後悔」。體制內亦如江湖,苦與甜並存,夢與塵交錯。若心已選擇,就需承擔,也要自我修整與重建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我們不是要一味逃避、也不是無條件順從,而是要找到那個能夠讓自己繼續走下去的「心的方向」。如此,即使仍在原地,也能活得清明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