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生建议:停止喂养任何人
2025-07-27

親愛的朋友:

真正的慈悲,是先不傷己,後才助人。

我曾在一片書頁上,讀見這樣一句話:「你不能為別人點燈,而自己燒盡。」那一刻,我忽然覺得許多過度勉強的善意,其實是一種錯位的仁慈。

想起白樺樹與啄木鳥的寓言,那棵默默輸出養分的樹,從未被療癒、從未被理解,只是在盡最後一滴汁液時,終於寂寞地倒下。我們的生活中,何嘗不是也這樣:一廂情願地喂養,耗盡氣力,最終只換來誤解與空虛。

人若不能好好護住自己那盞燈,終將連照人的光也無從談起。

能量有限,若不自守,終會枯竭。

每個人都像是一口井,清泉若不補,汲取得再多也終有見底的一天。

有位朋友曾收留一位身患重病的親人,滿心善意,卻在無數負能量的話語中,一點點喪失了原本的熱忱。他告訴我,那幾天他睡不好、吃不下,連做事也提不起精神,彷彿整個人都被「吸乾」了。

後來,那位親人無大礙離開了,他才重新找回自己。

有時我們以為給出去的是愛,其實不過是能量的流失。一個人若不懂得守住自己的界線,最終只會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,而非真正的幫助者。

過度干涉,是一種無聲的傷害。

我曾深信,真心就該是介入,是拉一把,是不離不棄。可後來我慢慢明白,一個人若不想醒來,再大的聲音都是徒勞;一個人若決意沉睡,再多的照亮也無用。

主持人李靜急切想拉回她那位不願工作的好友,但對方的一句「我就想躺平」讓她瞬間清醒。不是每個人都想過你想要的生活,不是每份付出都能換來同頻的回應。

改變別人,是違背自然的事。就像佛陀說的,渡人之前,須先觀其因緣。水不渴,強灌只會溺人;人未醒,喚醒只是騷擾。

最深的悲憫,是放下拯救的妄念。

在某段時間裡,我總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高尚,甚至是使命。直到一次親身經歷,我才明白,那種「總想拯救誰」的心,其實藏著我對自己的不自足。

曾有位長輩總喜歡向我傾訴她的難處,開始我傾盡所能給她錢、給她建議,甚至連自己都顧不得。可時間久了,我發現她根本不曾真正想改變,只是一遍遍沉溺於她的故事裡,而我只是她用來分擔痛苦的對象。

正如馬克・吐溫曾經歷的一樣——你愈給,對方愈視為理所當然。最終,誤解、指責如影隨形,那份初衷的善意反而成了刀刃。

拯救不來的人,不如靜靜地祝福。

後來我學會了——不強行喂養,不強行介入,不強行改造。有人陷落,不一定需要拉;有人苦難,也不必全攬在肩。

若他們願意走出來,我願做一盞燈,照著那條路;但若他們還未準備好,那就讓他們在命運裡自行醒來。

這不是冷漠,而是一種尊重。尊重每個人走路的節奏,尊重他們選擇的生活形狀。哪怕那條路在我們看來是彎的、是錯的,那也是他們必須經歷的必然。

愛的本質,不是替對方活,而是活出自己給對方看。

有一天,一位老和尚問我:「你若站在河岸,看見人將落水,你會怎做?」

我答:「當然跳下去救!」

他搖頭笑說:「若你自己也不會游泳,豈不是兩人一同沉下去?」

那一刻,我沉默良久。

愛的本質,不是代替對方呼吸,而是在自己安穩呼吸中,教會對方怎樣面對水。若你活得清明自在,自有一種力量可以讓對方看見——原來也可以如此活著。

這不是放棄責任,而是將責任還給各自的命運。也許,那才是真正的幫助。

先把自己活好,是所有善意的根。

真正的關心,是不傷己的愛;真正的幫助,是彼此都不掉進苦海。

有時,我們給得太快,說得太多,忘了人生其實是一場各自修行的旅程。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,也都必須為自己的道路承擔。

所以,我開始學著收回過度的善意。不是冷淡,而是懂得了分寸。學會尊重每個人當下的狀態,學會將精力與慈悲,先用在滋養自己上。

我們每個人,都是一口井、一盞燈、一棵樹——若不能先照亮自己、澆灌自己、守住自己,就無法長成別人需要的那座山。

願你照見自己,也照亮他人——但都不以自傷為代價。

這世間的關係,不必勉強。不對等的,不強求;不珍惜的,不追逐。人的成長,本就不是拉扯出來的,而是自己願意往前走的。

當你停止不斷喂養,你會發現一種新的平靜,那是力量的歸位,是善的沉澱,是明白生命不必被外界牽動的自在。

願我們都學會止損,學會放手,學會在愛中有界,在善中有度,願我們都能把有限的生命,用在能發光的地方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