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状告到央妈!看了奥运冠军潘展乐86岁的外公,才知道他凭什么这么狂
2025-07-26
親愛的朋友:
① 真正的底氣,從來不是成績,而是從小被看見與被愛過。
當我第一次看見潘展樂在鏡頭前,鏗鏘有力地說出「不滿意的是別人,不會是我們」時,那不是一個少年逞強的自尊,而是一種令人驚嘆的穩定。那種穩定,是一種身心一致的底層力量,不來自訓練場,也不僅來自獎牌,而來自靈魂深處的一種「我知道我可以」的信念。
而這份信念,是怎麼來的呢?不是某天突然獲得的,而是年年日月裡,一個老人在背後不厭其煩地去接送、去支持、去鼓勵。是無數個夜裡,一個小孩聽過無數句「你很好」,然後慢慢相信了自己真的很好。
那句「我送他游泳,他在外地我就坐綠皮火車去看他」——像極了老派的愛,不誇張、不張揚,但一針一線縫進了孩子的心底。這樣的孩子,就算後來萬丈光芒,也不會迷失自己;就算被質疑,也不會內耗。
② 愛與自由的聯繫,是自信人格最深的源泉。
我曾經誤會過「自由」這個詞,覺得那是什麼都可以做、什麼都可以說。但其實,真正的自由,是內在安穩,不用討好、不用防禦,是可以在質疑聲中保持自己的步伐,是在聚光燈下不失真的呼吸。
潘展樂的外公說,做錯事的孩子,也要表揚——這不僅是一種溫柔教育,更是一種哲學。他用最簡單的方式,告訴我們:孩子不是因為完美才值得愛,而是因為被愛,才敢一步步往更好的自己靠近。
當一個孩子知道,自己的好與不好都被看見時,他會開始對這世界有信任感。這信任感,就會長出自我價值的根。他不會因一場失誤而崩塌,也不會因一場勝利而驕傲,因為他早就在家庭中,明白自己值得被愛、值得存在。
③ 一個人的松弛與自信,其實是他從未被逼得慌亂的證明。
我曾在節目裡,看見柳岩的母親當眾評論女兒是剩女,是懶散,是不夠好。那一刻,她眼裡的笑意瞬間滅了,只剩防備和強撐的淡然。那不是堅強,那是習慣了被否定後,養成的無感和自保。
然後,我又看見同一節目中的另一位女孩——盧昱曉。她做的菜不太好,父親說的是:「好吃,我全吃完了。」她花錢買了瘦臉神器,母親說的是:「她的審美是可以的呀。」
原來,有一種家庭,是不講代價的愛,只說欣賞;是把孩子的喜怒哀樂,當作日常值得收藏的寶貝。那些看似天生明媚的孩子,原來是因為,她從未懷疑過自己值得被愛、被尊重。
所以她可以犯錯,也可以繼續熱愛;可以哭,也可以很快再笑起來。因為她知道,不管怎樣,她都是被接納的。
④ 鼓勵的教育,是讓孩子始終與自己站在一起。
我見過很多努力想當好父母的人。他們覺得責備是愛,否定是推進,他們會說:「我是為你好。」但卻很少有人問過孩子:「你真的需要這樣的方式嗎?」
鼓勵不是溺愛,而是一種引導。當孩子說:「我學費好貴,不知何時能賺回來」,一位母親說:「錢會貶值,但你的人生會升值。」這樣的回答,不是知識,而是智慧;不是教育,而是陪伴。
真正的愛,不該讓孩子內疚或愧對,而是讓他有力量去選擇。選擇他自己的人生,選擇他想成為的樣子。
就像那位媽媽,在飯桌上不讓親戚比較孩子的成績,而是輕輕地說:「你已經很棒了。」這樣的話,才是孩子一生裡最深的祝福。
⑤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,不會一生追著外界尋求認可。
我們常常說,要培養孩子的抗壓力、挫折力,但卻忘了,最好的抗壓基礎,是「內心有光」。而那光,往往不是天生的,是一點一滴灌溉的,是一次次被相信、被欣賞後,慢慢生出的穩定感。
一個孩子若在家裡從未被看見,他長大後就會不斷尋找掌聲。他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者,也可能是討好型人格。但那不是他本來的樣子,那是缺愛後的變形。
我們不需要完美的孩子,也不該成為用打壓推動孩子的人。我們需要的,是像潘展樂外公那樣,懂得收與放,能陪孩子一起笑著成長的老靈魂。
⑥ 讓孩子變好的力量,不是恐懼,而是理解;不是打壓,而是鼓勵。
世界對孩子已足夠苛刻,我們不必再加一刀。
當他出門被比較時,請在家裡給他擁抱;當他成績不理想時,請先問他:「你最近還好嗎?」;當他跌倒時,請告訴他:「沒關係,我在。」
因為,一個人內在的篤定,是這樣長出來的:在一次次不被責備的錯誤裡,在一次次被看見的努力裡,在一次次被允許脆弱與失敗的日常裡。
親愛的朋友,我們不是非得做最完美的父母,也不必給孩子所有資源和答案。但我們可以是他人生裡最溫柔的底色,是讓他在世界面前不再膽怯的理由。
讓我們一起學著,用理解代替高壓,用信任替代批評,用愛,讓孩子不懼風浪,無懼世界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