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越自律越穷,越穷的人越谈自律!l
2025-07-26

親愛的朋友:


自律並非萬靈丹,而是一種被誤用的神話。
當人們反覆誦念“自律改變命運”時,彷彿這句話本身就是答案。然而,我常常懷疑,這個答案,是不是其實只回答了一種表象的焦慮——人們不甘平庸,卻又無法找到真實的出路。於是,把“自律”這兩個字高舉如神,以為只要每天早起、讀書、健身,就能夠打開人生的枷鎖。
但心若未動,形若強為,日復一日的自律,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壓迫罷了。


真正的自律,源於心之所向,而非行之所限。
我見過太多人,早起、打卡、讀書、晨跑,做得一絲不苟,卻依然迷惘。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,而是因為這份努力並沒有對準他們真正想要成為的人。他們只是照著別人的節奏跳舞,把他人的標準變成自己的枷鎖,久而久之,成了一場日復一日的自我懷疑與空轉。
如莊子所言:“彈鉤不釣,鳶飛魚躍,各得其所。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與節奏,強行模仿他人,便失去了自我。


那些看似極度自律的人,常是角色與職業的投影。
一個每天分享早餐、晨跑、閱讀的知識型博主,她的行為也許誠實,但這份誠實不過是對其人設的忠誠。演員保持外貌、健身教練維持體態、寫作者日更文章……這些並非純然出於自我修煉,而是因為他們的角色需求如此。
職業即規訓,角色即標準。他們自律,因為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。而我們常人,若無這份結構性的需求,硬要逼自己活成那樣,只會產生不必要的內耗。
真正的自律,不是複製別人的方式,而是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,找到內在驅動的秩序。


自律並非致富之道,反而常是匱乏焦慮的反射。
我觀察過不少人——越是生活壓力大、資源有限的人,越是喜歡談“自律”,彷彿只要能夠約束自己,就能擺脫貧窮與命運的不公。這不是錯,但卻是種不完整的希望。
在創業過程中,我反而發現,那些最忙、最拼命掙錢的階段,是我最不“自律”的時候。三餐不定,熬夜不止,健身計劃擱置,讀書清單成擺設……可偏偏這段時間,是我成長最快、突破最大的時候。
人若真處於“要把事幹成”的階段,自律便不是首要,而是讓位於專注與靈活的行動。


世事有節律,而非規律;生活需節奏,不必框架。
就像音樂,真正動人的,不是節拍的機械重複,而是旋律的自由流動。自律若成了節拍器,那便只是節奏,不是生命。人生本就不規律——突如其來的機遇、變幻莫測的危機、無法預測的靈感與阻礙……若過分依賴計劃與步調,便容易錯過真實的節點。
我曾在創業最繁忙的日子裡,每日只睡三四小時,一邊寫稿、一邊談合作、一邊籌資。那段日子,幾乎無一事符合“自律”的標準。但當我回望那段過程,我感到的不是混亂,而是一種生命本能的凝聚力——“我要讓它成”。這種心念,才是最深的秩序。


把事幹成,是唯一值得信仰的自律。
人生所有的規律、節奏與儀式,若不能承接一個更高的目標,都只是美化過的逃避。真正值得信仰的自律,是把目光安住在“我要完成什麼”,而非“我要做得多規律”。
在某些階段,我需要長時間閱讀;某些時候,我必須熬夜應對變化;有時候,健身重要,有時候,交付更重要。這不是放縱,而是知所取捨。自律不該是鐵律,而是智慧。
正如佛說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我們也該學會:在亂中守靜,在動中有序,在變中有志。


把自律內化為“恰當的節奏”,才是身心的真正自由。
當我年輕時,我以為自律是早起、戒零食、不看手機。後來才明白,真正的自律,是在該安靜時安靜,該出擊時出擊;是心中有大事,便甘願放棄小事;是知道什麼是當下最重要的,就專注去做。
一如王陽明言: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我們若只是照著別人的“自律清單”打卡,而非從內心產生對生命節奏的掌握,那只是空轉的行為,不是真實的成長。


靜水深流,最好的秩序,是與生命一起呼吸。
我不反對早起、不反對讀書、不反對健身——這些都是好事,但不是唯一的好事。不要因為做不到別人的節奏,而懷疑自己;也不要因為一時亂了步調,而放棄內在秩序。
重要的是:是否忠於那顆想要“成就某事”的心。這份心,是天心;這份行動,是心體;而當我們從這份心出發去調整節奏,那便觸及了天機。不是標準化的自律,而是因時而動的明覺。


願我們在人間煙火中,守住心念的光,行於無悔之道。
有時,我們要在亂中尋序;有時,我們要在靜中待發。重要的從來不是「每天做什麼」,而是「此時此刻,我是否走在該走的道上」。
若事該幹成,那便用盡全力,不拘形式;若心該休息,那便安心放下,不懼停頓。
自律若成了評價自己的尺規,便容易生出愧疚;但若它只是我們通向目標的橋樑,那便是一種自我關照的方式。最深的自律,是溫柔地推自己一把,而非苛刻地拉自己一劍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