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最治愈的4句话,读懂你就通透了
2025-07-26

親愛的朋友:

真正的改變,永遠始於自己願意誠實地面對內心,而非別人的勸導或推動。

我靜靜讀完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》,書頁未合,心已被擾動良久。那隻習慣逃避、慣於壓抑的蛤蟆,看似與我無關,但他在心理醫生面前的那句「是朋友叫我來的」,卻像一面鏡子,映出了無數時刻的我自己——為了應付、為了迎合、為了讓別人不失望,卻遺失了與自己對話的真實意願。

蒼鷺醫生說得直白又溫和:「如果不是你自己想改變,那今天就不談了。」這一語,道出了心理轉化的第一真理——發自內心,才有可能;為他人改變,終將徒勞。

人若不想醒來,誰的呼喚也無效。正如心若無風,萬語也難動其波。

回望人生中那些真切的蛻變時刻,哪一次不是「自己終於受夠了」?哪一次不是「此刻不改,便無明天」的直覺之聲?我們所能走的唯一通途,是願意為自己起身,而非替他人表演堅強或改進。

最鋒利的批判,往往來自我們對自己的冷酷與不赦。

當蛤蟆在朋友面前感到羞愧、自責、懊惱,他原以為是他人帶來了痛苦,但蒼鷺提醒他:真正使人受傷的,往往是我們內心那個過度嚴苛的自我。

這一點,我深有體會。

一次小小的失誤、一句不合時宜的話語、一次工作裡的差錯,都足以讓我無眠數夜、自我咀嚼,仿若心中藏著一名不眠不休的法官,對著每一次不完美進行審訊,永無止息。

而這法官,竟是我自己。

我們常說要寬容他人,但卻極少修煉寬容自己。那些外表親切溫和、對人總是點頭微笑的人,或許心中早已布滿自我懲罰的荊棘。

我開始慢慢明白,真正的成長,不是把自己逼成完人,而是允許自己偶爾軟弱、犯錯,並願意對那樣的自己,說一聲「沒關係」。

接納,是自我溫柔的起點。

若想脫胎換骨,必須穿越痛苦之河,並在其中學會呼吸。

在心理諮詢過程中,蛤蟆並不總是坦然。他有逃避、有抗拒、有發怒。因為蒼鷺並未迎合他的委屈,而是一次次溫柔地指出,他的行為背後,是慣性的自我角色選擇——一個寧願讓步、沉默、順從的角色。

這樣的覺察讓蛤蟆一度想要放棄。但也正是這樣的直視與撕裂,才讓他真正向內走了一步。

我想起自己曾經在一段人際關係中,被動地忍讓了太久,只為維繫表面的和諧。直到有一天我無法再忍,說出了真話,儘管那次對話讓我大哭,也讓關係一度破裂,卻是我第一次為自己說話,第一次不是以「他會怎麼想」為出發點。

那是我生命中的轉折點。疼,卻自由。

這世界上,沒有真正的成長不經掙扎。就像每一次的重塑,都需我們走過孤獨、混亂與懷疑的河段。可也只有這樣的流經,才能讓我們成為自己期待中的樣子。

如莊子所言:「乘物以遊心,託不得已以養中。」唯有在「不得已」中行走,才能真正養出一顆穩定而明亮的內心。

你的情緒,從來不是別人「給」的,而是你「允許」的。

這句話,我讀到時幾乎停住呼吸。

蛤蟆對蒼鷺說:「他們讓我不開心。」蒼鷺平靜地說:「沒有人能讓你有某種感受,情緒是你選擇的。」

起初我並不理解:難道被侮辱、被誤解、被否定時,我不應該難過嗎?

但細細體會後才明白,蒼鷺的意思從不是讓我們壓抑情緒,而是提醒我們,情緒從來不是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參與。

我可以生氣,也可以選擇不讓這份怒火牽著我走。

我可以傷心,但我也可以對自己說:「這只是一時的反應,我會好起來的。」

這是心理學中的成人自我狀態——一種能理性觀照、負責自我情緒的能力。當我們活在這個狀態中,我們便不再是父母的延伸、童年的陰影、別人評價的附屬品,而是一個能為自己的喜怒哀樂負責的人。

那一刻,我們真正長大了。

療癒從來不是脫離現實,而是願意活得更誠實。

蛤蟆最終選擇了說出心裡話,選擇了繼續接受諮詢,也選擇了直面那些曾經逃避的情緒和關係。這樣的結尾不是「從此幸福快樂」,而是一種心境的轉化——他願意為自己的狀態負責,願意跨出那第一步。

河鼠說要去遠方旅行,蛤蟆擔憂,鼴鼠猶豫,但河鼠平靜地說:「我雖沒去過南方,但我期待,也不害怕。」

我讀到這裡時,眼中忽然泛起水光。

人生,不就是這樣麼?我們永遠在未知中航行,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。而真正的勇氣,不是知道結果仍然堅持,而是不知道也願意嘗試。

我想,這本書想說的從來不只是心理學技巧,而是——生命終究要靠我們自己擔起來,靠我們在一次次跌倒後,仍願意相信未來會有微光。

親愛的朋友,願我們都能有蛤蟆那樣的坦白,有蒼鷺那樣的洞察,也有河鼠那樣的勇氣。

就算未來未知,就算內心紛亂,只要我們願意誠實面對自己,願意為自己的幸福主動出擊,那麼,這一生,便不會白走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