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逆行人生》引争议,如果你只看到徐峥贩卖苦难,那就白看了
2025-07-26

親愛的朋友:

人們眼中的“努力”若無方向,只會把人帶往更深的懸崖。

我靜靜看完了《逆行人生》,心中有如寒泉滴石,並不喧鬧,卻餘音綿長。有人說它販賣苦難,也有人說它虛構勵志;但在我看來,真正值得深思的,是那種「逆行」的心境:當世界習慣了單向奔跑,有沒有人敢在混亂中停下來問一聲——我們,是不是走錯了方向?

徐峥飾演的中年碼農,一夜間從技術骨幹淪為送餐騎手。這轉變之殘酷,並不在於職業的高低,而在於那層多年構築的自我認同,在瞬間崩解。人最難過的,不是「沒錢了」,而是「我不知道我是誰了」。

而這,正是這部電影最刺痛也最真實的地方。它讓我們看見:當所有人都說努力是出路時,我們卻發現努力的梯子被固定在懸崖上,越攀越危險。

當眾人齊奔,努力就成了一場加速內耗的競賽。

電影中的外送平台像一座無形的金字塔,騎手們層層競逐,只為爭奪那唯一的「單王」名號。可即便每個人都快了十分鐘,金字塔也不會因此崩塌,反而會變得更加銳利。這是一種結構性的不公,非個人之力所能撼動。

那麼,當所有人都更努力、走捷徑、拼速度,反而讓努力變得更無效,這是不是一種荒謬的反諷?

誠然,徐峥開發的小程序幫助了他人,但它並未改變根本,只是把壓力從「慢」轉移到「更快」。如水車逆流轉動,終將力竭崩壞。

這讓我想起佛陀曾說:無明即苦。當我們盲目地追逐「被定義的成功」,卻不思其本質,那麼,再多的拼搏,也只是無明中的掙扎。

大多數的經濟困局,不來自貧窮,而來自錯誤的慾望排序。

影片中這個家庭,並非天災突降,而是人為選擇的結果:過度消費、過度依賴、過度幻想。高杠杆換來的大房子、暴雷的P2P、國際學校的學費、進口的藥品、全職太太的選擇——這一切,構成了一張看似體面,實則脆弱的命運網。

我常思,什麼是真正的富足?不是擁有多,而是能撐多久。當風浪襲來,你的家庭是否有備胎?你的人生是否設了緊急出口?

我們太習慣將自住房、車子、學歷當作資產,卻忽略了真正的資產,是現金流,是抗風險的能力,是在變局中仍能呼吸的餘地。

逃避現實的代價,遠高於直面失敗的勇氣。

徐峥在被裁員後,選擇對妻子隱瞞事實,這一行為看似體貼,實則是認知逃避。他不是不知道困境,而是不敢承認。這種「死撐體面」的姿態,是很多中產危機的核心根源。

其實,失業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願意面對失業的後果。當現金流已斷,他仍堅持老父使用昂貴藥物、女兒繼續上國際學校、妻子留在家中,全家人像是被蒙住雙眼,在霧中疾行。

反觀佛法所言「如實知見」,便是鼓勵我們誠實地面對現狀,哪怕不堪,也要直視。只有當人真誠地承認了「我跌倒了」,才會產生重新站起來的可能。

家庭若視為企業,最大的風險來自沒有風控意識的決策者。

若將家庭視為一間公司,那麼維持現金流是短期運營目標,而未雨綢繆是長期戰略。這個家庭失敗的地方,在於把長期風險當成偶發事件,把「希望不會發生」當成「不會發生」。

真正有智慧的家庭,不會用希望支撐決策,而會用底線來設計生活。

房子可大可小,學校可公可私,藥物可進可退——凡事有退路,生活才有出路。

真正的逆行,不是逆著命運,而是逆著世俗思維的慣性。

電影名為《逆行人生》,其實真正的「逆」,不是逆風奔跑,而是逆著那些「理所當然」的社會默契。當大家都說房子是資產時,你要敢說它其實是負債;當人人追求職業體面時,你要敢說養家才是底線。

所謂逆行,不是反叛,而是覺醒。是在人雲亦雲時,靜靜問自己:「這是我真正要的嗎?」

當全家人最後選擇搬進小房子、各自找工作、調整教育與醫療的選擇時,這不是悲劇的收尾,而是覺醒的開始。

他們終於理解:真正的體面,不是面子,而是活下來;真正的成功,不是金字塔的頂端,而是底層不崩。

與其討論整體社會的解法,不如先安頓好自己的腳步。

宏觀上,人人降本增效的結果可能是消費萎縮、就業內卷、經濟收縮。但在微觀層面,一個家庭若不這麼做,就會率先被淘汰。這是結構與個體的矛盾——無解,卻無法逃避。

如同身處洪流之中,我們無法阻止水勢,但我們可以學會游泳,甚至學會潛水,避開最洶湧的浪尖,尋一處暫時的喘息。

我始終記得老子的一句話:「曲則全,枉則直。」這不是讓我們退縮,而是教我們柔和。柔不是軟弱,而是一種圓融,是一種對複雜世界的深刻理解。

逆行的底層邏輯,是重新認識「人性」的槓桿。

徐峥後來懂得給門衛塞煙、送餐廳老闆娘小禮,這不是投機取巧,而是尊重人性。你若想在人的遊戲裡活得好,就得理解人性的規則:人有情、有面、有欲。

那麼,當我們在職場或生活中步步艱難時,也許問題不在能力,而在我們是否懂得「順著人性推動自己」,而不是總逆著人性扛下所有。

人,是這個世界最大的資產。懂人性,是比懂程式更高的智慧。

真正的「逆行人生」,是用智慧取代慣性、用覺察替代跟風。

這部電影若只被看作販賣苦難,那就真的白看了。它不是勵志片,而是「清醒片」:清醒於結構的冷酷,清醒於個體的侷限,也清醒於人性深處,那一點點仍然發光的微熱。

如若我從這電影中學到一件事,那就是:努力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「對方向的選擇」、「對節奏的感知」、「對本心的守護」。

所以,別再問這世界會不會變好,先問問自己,是否已準備好面對它本來的樣子。然後,在這樣的世界裡,依然選擇慈悲地活著,清醒地活著,靜靜發著自己的光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