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024麦肯锡消费报告:5大人群,5大机会
2025-07-26

親愛的朋友:

並非所有人都不敢花錢,而是我們太習慣用一種「模糊的大家」思考這個世界。

這些年來,我經常聽見同一句話在不同口吻中被重複:「現在的生意真不好做。」
這句話像是空氣中的一層薄霧,籠罩著每個想要發力、想要突破的人。
但真的是這樣嗎?人人都緊縮開支了嗎?還是我們其實只是在一種集體焦慮中,把個體差異抹成了一個模糊的「大家」?

我閱讀那份2024年的麥肯錫消費報告,像是照見了這層迷霧背後的多樣面孔。
它提醒我們:世界不是單一色調,每個人群的經濟意願,都藏著不同的情緒和邏輯。
所謂「大家都不消費了」,其實只是部分群體的回音被放大,而另外一些聲音,依然在輕輕燃著火光。

當我們學會區分人群,就能更清晰地看見商機真正的位置。

在這份報告中,麥肯錫用三個維度切開了那模糊的「大家」:年齡、城市與收入。
這不只是統計學上的分類,更是一種更真實看待社會層次的方式。

不同的年齡段,對未來的想像不同;
不同城市層級,對生活成本與可能性有不同理解;
不同收入層,則更直接影響決策的膽量與信心。

我們若不理解人群,就會誤判方向;
我們若不區分期待,就會錯置努力。
生意如同醫術,若望聞問切皆模糊,怎能對症下藥?

一線新中產:他們的疲憊,不是沒錢,而是沒安全感。

我見過很多朋友,他們住在一線城市,有穩定的收入、體面的職位、孩子的教育、父母的醫療也在逐步安排。

但當我問起他們是否有信心增加支出,他們卻多是苦笑。
因為「未來」對他們來說,太沉重了。

他們不是不想旅行,而是怕一場旅行之後,年終績效就少了;
不是不想升級生活,而是覺得升級也許撐不過下一波組織變革。

他們的關鍵詞不是「缺錢」,而是「風險」。
真正與他們對話的產品,應該解決的不是價格問題,而是「穩定感」、「確定性」、「值得信賴」。

農村中老年:他們的節制,是現實沉澱出的謙卑。

我也見過一些從農村回鄉的長輩,他們常年習慣自足的生活方式,物質需求極低。
即使偶爾多賺了一點,也大多會存下,不為享樂,而為突如其來的病痛與支出。

他們對外界流行的商品和文化不太敏感,對娛樂性消費興趣不高。
但他們有非常明確的剛性需求:食物的品質、藥品的可得性、日用品的耐用度。

對這樣的人群,若用促銷手段和快節奏話術去接近,只會增加距離。
而若能真正提供「省心、實用、可靠」的方案,反而會收穫長久的口碑。

富裕銀髮族:他們對未來的信心,是歲月留下的從容。

退休的那一刻,有人選擇結束,有人選擇重新開始。

一線城市的高收入銀髮族,多是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的見證者。
他們年輕時有機會,現在有積蓄,最重要的是,有時間與體力繼續享受生活。

旅行、音樂、家電升級、空間優化,甚至是情感與社群的連結,對他們來說都不再是奢侈,而是剛需。

與這些人對話,需要放下對年齡的偏見,不再只是談「養生」與「安享」,而要談品味、活力與尊嚴。

三線中老年:他們的安逸,是對生活節奏的一種回歸。

若說一線中產是懸在半空的重壓,那麼三線中老年更像是落地的蒲團。

他們打拼多年,資產充足,生活成本不高,外界變動不那麼劇烈。
他們更願意為生活的舒適感與子女的未來投資,也有能力做到。

產品對他們而言,不能只是「流行」,而要「值得」。
他們願意為有品質的實用品付出價值,願意為家的整潔與安全感升級家電,
也願意為孫輩購買更好的教育資源、健康輔助品。

年輕世代:他們的勇氣,不是來自富足,而是來自對未來的想像。

18到25歲的年輕人,收入雖不高,但內心的火焰卻很強。
他們相信未來,願意嘗試,對個人風格、社交體驗、審美表達有高需求。

而這些人,願意為好設計付費,為好故事買單,為與眾不同的體驗主動參與。

對這樣的世代,產品的本質已非功能,而是語言——
是否在說他們的話,是否在聽他們的夢,是否像一位朋友陪伴他們成長。

回到本源:不是生意不好做,而是沒想清楚要為誰而做。

我們總說消費降級,但真相可能是:定位錯位。
不是大家都變窮了,而是我們不再知道誰願意為什麼付錢。

這時代不是沒錢可花,而是多了更精明、更審慎、更挑剔的選擇者。
我們需要的不是刺激消費,而是重新理解人——
理解那一份複雜的焦慮、那一份內心的渴望、那一份日常中的選擇邏輯。

只有從人心中走出的產品,才有資格走進人們的生活。
這也是這份報告最深層的啟示:真正的生意機會,不在「市場」,而在「理解」。

選擇相信那些仍然願意花錢的人,也是一種對未來的信心。

是的,很多人變得謹慎,生意也更難做了。
但另一邊,也有很多人開始為健康投資,為體驗付費,為情感找出口。
這不是消費的枯竭,而是意願的轉向。

只要我們能在恰當的時機,提供那一份剛好需要的東西;
只要我們能在雜音裡,聽懂真正的期待;
那麼,這個時代仍有無數的門等著我們叩問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