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这个小细节,表明你正在帮别人欺负自己,请立刻停止
2025-07-26

親愛的朋友:

當你對自己太過嚴苛的時候,其實是在替別人繼續欺負自己。

我在靜夜中讀到這句話時,心頭頓時微微一震。
「替別人欺負自己」這幾個字,像是照見了我們心裡長久以來不願承認的風景。
我們以為是在自律、自省、自我要求,
但那一句句心裡的低語——“你不夠好”、“又失敗了”、“你怎麼總這樣”——
其實是從外界悄悄搬運而來的語言,早已變成內心的審判者。

我們以為這是在成長,
卻不知這是在延續某種隱形的羞辱。
真正的自己,在一次次“應該要更努力”的催促中,被擠壓到無法喘息。

過度的自我批評,並不會讓人成長,只會讓人越來越小聲。

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嚴於律己,
彷彿只有嚴格要求自己、無限提高標準,才能變得優秀。
但當這樣的語言植入心中,卻往往轉化為:「我怎麼這麼差」、「我怎麼又搞砸了」。

我曾在週末起床晚了些,就陷入深深的懊悔:
「本該早起學習,現在時間都浪費了。」
明明只是人之常情的一次疲憊,卻被我視為懶惰和失敗的證據。
就像一張永遠填不滿的成績單,不管我做得多好,總覺得還不夠。

這種自我消耗,不但沒有激勵我前行,反而讓我更難以動彈。
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:
那些習慣自我批評的人,反而在人際、成就與心理健康方面,都處於劣勢。

你以為在鞭策自己,其實是在慢慢削弱自己的力量。

一位心理學家曾說:
「自我批評是對自己的冷酷,而非清醒。」

當我們不斷用“我不夠好”作為驅動力,
就像用一根破裂的繩子拉著生活前行,
走不了多遠,自己便已精疲力盡。

它會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退縮,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惹人討厭;
會讓我們在職涯選擇裡保守,害怕失敗所以不敢挑戰;
會讓我們在內心深處誤以為:
「我這樣努力都不行,肯定是我根本不行。」

而事實上,我們只是太早就把自己當成錯誤去對待了。

自我批評不是出自本性,而是學來的自我防衛機制。

很多時候,那些“你不夠好”、“你不可以這樣”的聲音,
其實不是我們的原聲,而是過去曾經傷我們的人留下的回音。

也許是父母語重心長的責備:「你這樣怎麼對得起我們?」
也許是老師無情的一句話:「你這樣就別想考上重點了。」
也許是社會冷淡的眼神,讓我們以為,只有夠努力才能被愛。

於是,我們從小練就了一種生存方式——
在別人說之前,先責備自己;在還沒失敗前,先批評自己。
以為這樣可以避免傷害,
但實際上,這樣是把傷害搬到心裡來每天重演。

與其審判,不如擁抱;與其指責,不如理解。

很多人會問:那如果不自我批評,我會不會就懶散了?
會不會變得毫無原則、得過且過?

我曾經也這樣擔心過。
直到有一天,我在朋友失落時,輕聲對她說:「沒關係的,你已經很努力了。」
那一刻,我突然意識到:
如果我能這麼自然地理解他人,為什麼不能對自己也說同樣的話?

我們對朋友失敗可以體諒,對愛人犯錯可以包容,
但唯獨對自己,總是要求完美。
這不是責任感,而是苛刻與缺乏信任。

真正的成長,不是對自己越來越狠,
而是對自己的理解,越來越深。

給自己一份“自我同情”,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心靈力量。

“自我同情”不是逃避責任,而是一種誠實的體貼。
當你痛苦時,不再說「你怎麼這樣」,而是說「你已經很努力了」。
當你無力時,不再批評懶散,而是允許自己有疲憊的權利。

這不是軟弱,而是一種堅韌的內在姿態。
像佛陀說的那樣:「慈悲不是允許一切,而是在看清一切後仍願意溫柔以對。」

當我們在跌倒時抱住自己,
當我們在失敗時不責備自己,
那股從內而生的安全感,才是走下去的真正力量。

不再自我批評的那一天,我們終於開始信任自己可以走得更遠。

我們不是因為“夠好”才值得溫柔對待,
而是因為我們本就有尊嚴、有價值。
即使今天不完美,也可以被自己溫柔擁抱。

每一次放過自己,不是放棄成長,
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平和、更可持續的路。

正如王陽明所說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」
若我們總以為要緊繃、要警醒、要苛刻才能防止墜落,
那麼我們會活成一根疲憊的弦,時時緊張,終將斷裂。
而真正的「知行合一」,是在柔軟中依然能走得穩,在接納中依然能前行。

從今天開始,對那個正在努力生活的自己,說聲“辛苦了”。

我知道,很多人在夜深人靜時也會有一種隱隱的自責:
今天做得不夠多、不夠好、不夠快。

但請停下來,摸摸自己的心,問問它:
「今天,我有沒有盡己所能?即使沒有,也是否願意再次出發?」

若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請你別再自責了。
因為真正溫柔的力量,來自於在風雨中仍能擁抱自己的那份篤定。

我們都是走在光裡的行者,雖偶爾迷路,但從未放棄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