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最近数起高中学生被骗到缅甸的事件,我又一次把沈奕斐教授“第二现场”理论转发给了孩子
2025-07-26
親愛的朋友:
① 真正的守護,不是替孩子走過所有路,而是給他一盞燈,照亮他腳下的暗處。
看到那一個個孩子被誘拐至境外的消息時,我的心陡然一緊。那種感覺,不是一場與己無關的新聞,而是像有人從背後按下我作為母親的脊椎骨,提醒我:這世界的暗影從不挑選受害者,它只是靜靜等待一個足夠單純的心,跌入陷阱。
我們多麼願意相信孩子正在長大,正在懂事,正在靠近獨立。但獨立並不意味著成熟,而成長也不是避過風險的護符。我們賦予他們自由的翅膀,卻忘了風暴並不總是從正面吹來。
一個名為「第二現場」的概念,像是喚醒我的鐘聲。我們以為的危險在遠方,其實往往潛伏在「我們去那邊坐坐」這樣看似隨意的邀請裡,在「朋友的朋友」這樣模糊的信任中,在一次不經意的轉場之間。
② 孩子的世界,從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,也不是我們的守護能全然到達的。
我們常以為,只要把孩子從學校接回家,他就安全了;只要朋友圈乾淨,成績不錯,就無需太多擔心。但我們錯了。
那個說著要去找姑姑打工的孩子,最終的定位卻在邊境的文化站。他發的最後一條訊息,像是向這個世界告別的煙火,在黑暗中一閃即逝。那些說著要掙錢不想再伸手要生活費的孩子,其實不是不孝順,他們只是太想成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——早熟、能幹、有肩膀。
然而他們不知道,這世界上最不需要他們急著長大的,是我們。
③ 安全,不是一個詞,也不是一堂課,而是一套藏在骨血裡的本能與原則。
我們教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,可真正的危險從不自稱陌生。它戴著熱情的面具,用熟悉的語言慢慢靠近,說:「只是換個地方」「只是朋友聚會」「只是喝杯飲料」——於是,一步一步,帶他們離開第一現場,走向無法回頭的邊境。
我們不能為孩子永遠撐傘,但我們可以教他們如何看天,如何分辨那些風雨的徵兆。沈奕斐教授提出的三級報備制度,不是為了控制,而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的邊界內知道:背後總有人在等他的回訊,在乎他的安全。
那種用報平安替代報行程的做法,不是多此一舉,而是讓我們在無力抵達的時候,依然能從一條訊息中,知道他還在這世界某處好好地呼吸。
④ 信任從來不是無條件的放手,而是彼此允諾——無論發生什麼,我們站在一起。
最讓我心疼的,是那些明明發現異常,卻選擇隱瞞的孩子。他們不是笨,也不是壞,他們只是害怕。怕說了會被罵、會被否定、會被懷疑,於是選擇沉默。而這沉默,可能成為惡意最可怕的助力。
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種「無責任保護機制」的安全感。要讓他知道,無論他犯了什麼錯、做了什麼愚蠢的決定,只要他開口,父母永遠是他的後盾,不會推開他、不會羞辱他。
說到底,一個孩子能否自保,關鍵不在他背了多少條法律條文,而在他是否相信,當他跌倒的時候,有人會第一時間奔向他,而不是對著他吼:「你怎麼這麼傻?」
⑤ 我們教孩子識人、防騙、辨局,其實更希望他們學會的是——珍惜自己。
那個想靠自己掙錢買禮物給媽媽的孩子,那個怕家裡負擔太重而選擇沉默的少年,他們的心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柔軟,也更願意為愛的人付出。可是,這樣的心最怕的,就是遇到騙子。
孩子們需要知道:你的價值,不靠能為這個家賺多少錢,不靠你早早長成我們沒要求的樣子。你的價值,是你還能回家,是你站在飯桌前對我們笑,是你還會撒嬌、還會做錯事,還在我們的視線裡繼續長大。
我們養你,不是希望你早熟,而是希望你安全。
⑥ 比獨立更重要的,是對危險保持長期警覺的能力,並對信任擁有準確的直覺。
這個時代最大的錯覺,是認為孩子們比我們那代更聰明,懂更多網絡知識,看過更多社會案例,於是可以放心。然而真相是,他們雖然學會了使用科技,卻還未真正學會使用判斷。
不是會用導航,就一定走得回家;不是會上網,就一定能識破騙局。
我們要教孩子什麼是「三多區域」,什麼是「三不原則」;要讓他明白,「朋友的朋友不是朋友」,「網絡上的大哥不是大哥」。這不是懷疑世界,而是保命常識,是一種文明社會裡,最基本的生存智慧。
⑦ 我們不該替孩子擋下所有風雨,但一定要給他足夠的雨衣與指南針。
這個世界會變,壞人會換方式接近,危險會換包裝襲來。但只要孩子的內心有警鐘,他就不會走得太遠;只要他的身後有信任的繩索,他就敢於在迷路時求援。
我們能教的,不只是怎麼做一個好學生、怎麼考高分,而是——當人生來到十字路口、當車票通往未知、當語言充滿誘惑,他該怎麼說「不」,該怎麼回頭,該怎麼在最緊急的時候想到媽媽說過的那句話。
⑧ 沒有什麼教育,比一句「我在這裡,你有事就說」更讓孩子安心。
說這些話的時候,我的眼前浮現出你曾經哭著說自己搞砸了的模樣。你說你只是想讓媽媽開心,想靠自己買一份生日禮物。可你不知道,媽媽收到過最珍貴的禮物,是你那句:“對不起,我想讓你高興。”
別怕對不起,別怕搞砸,別怕被罵。只怕你不說,怕你被帶走,怕你來不及後悔。
我寧可你花了錢學教訓,也不要你換來沉默換不回來的人生。
⑨ 教育的意義,不是把孩子困在我們能看見的範圍裡,而是讓他能在看不見的地方,記得自己是誰。
那些我們一遍遍重複的叮嚀,那些你曾嫌煩的「媽媽的話」,其實不是為了當下的對錯,而是為了有一天,你一個人站在人群中,被某種誘惑包圍時,會忽然記起:「這個場景有問題」「我不能走過去」「我得給爸媽打個電話」。
那一刻,我們說過的話,才會變成你心中最可靠的指南針。
願我們的叮囑都能像微光,在你走入暗處時,照亮你一小段的路。願我們的陪伴,不是靠近,而是讓你即使遠行,也依然堅定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