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資本與人之間,選擇信任——蒙德拉貢與社會企業的靈魂之路
2025-07-25
親愛的朋友:
① 社會企業之所以重要,不僅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是為了重新定義「人與工作的關係」。
我經常想起西班牙北部,那座群山環繞、雲霧時起的巴斯克小鎮。那裏不是世界中心,也無政商權貴,卻孕育出當代最令人敬重的社會企業聯合體——蒙德拉貢。它從一所牧師開辦的小學校開始,發展為橫跨工業、零售、金融、知識產業的百億歐元集團。這不是一個商業神話,而是一場有深厚人心、有組織智慧、有文化信仰的社會實驗。
② 蒙德拉貢的成就不在於規模,而在於一種反常的價值排序——讓人高於資本。
它不是由投資人創立,而是由受教育的工人創立。他們不問如何獲利最大,而問如何讓更多人參與、共治、共享。他們不以裁員保利潤,而以內部轉崗、薪資共擔渡過危機。他們建立銀行,不為投資高利貸項目,而是扶持同道者開辦新企業。他們設計管理機制,並非只為效率,而是為了讓每一位工人都能發聲、有尊嚴地參與企業命運。這些安排,若只看表面,或許會覺得複雜,甚至幼稚;但在巴斯克,那是人的直覺,是一種常識。
③ 蒙德拉貢的根基,是一位被稱作「紅色牧師」的神父。
阿里斯門迪,他在戰火後創辦學校,用教育點亮被邊緣化青年的未來。他相信:知識與道德若不能同時扎根,便無法支撐一個健全的社會。他讓工人學工程,同時也學倫理。他不只教技術,更傳遞一種信念——企業不是利潤機器,而是服務社群、培育人的工具。這種信念,穿透了制度,變成一種文化。正因為如此,蒙德拉貢才能在全球風暴裡不僅存活,甚至壯大。
④ 蒙德拉貢的強大,在於它讓制度成為文化,讓文化反哺制度。
它不是「合作社加資本」的拼貼體,而是一種有內在邏輯的生命體。每位工人是股東,也是管理者,是參與者,更是受益者。他們每年集會討論企業方向,彼此評估管理層表現。他們知道自己的崗位不只為自己謀生,更為家人、鄰人、地區創造未來。他們的眼界,被制度拉寬,被文化滋養。因此他們不自私、不短視,因為企業不是別人的,而是我們大家的。
⑤ 在這個文化裡,利潤是手段,就業是目的;效率是工具,尊嚴是根本。
當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歐洲時,蒙德拉貢沒有大規模裁員。他們集體討論,輪流休工,保障八成薪資,還提供培訓機會。這樣的安排,不是源自什麼高深理論,而是來自對彼此命運的責任感。他們理解:一個人不只是一雙手,更是一個家庭的依靠,一份社會的連結。他們用制度將這份理解落地,讓它成為可以持續的行動。
⑥ 蒙德拉貢的成就,不只是「社會企業做得很大」,而是「做大了也沒忘初衷」。
它不是沒有挑戰,也不是沒有矛盾。比如其海外企業是否也能實踐合作社精神、是否出現管理層和一線員工間的階層緊張、是否在全球化壓力下維持倫理生產等,都曾引發爭議與反思。但正因為它願意面對這些問題,持續修正與進化,它才不成為教條,也不淪為空洞標杆,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社會實驗室。
⑦ 蒙德拉貢的制度秘密,不是理論而是操作系統。
它有銀行、有創業學校、有研發中心、有決策機構、有再分配基金。它不是靠一兩個天才領導者運轉,而是靠整體架構協同。當我們在中國思考「社會企業怎麼長成體系」,最值得學的不是蒙德拉貢的形式,而是它的邏輯:如何將一個共同體的價值觀,翻譯為制度安排與日常實踐。
⑧ 最終,蒙德拉貢之所以打動我,是因為它證明了:另一種經濟學是可能的。
它讓我們看見,人可以不是市場中的齒輪,而是社會的主體;企業可以不是剝削的工具,而是共創的園地。它不只是讓人活得更好,而是讓人變得更好。在這樣的制度裡,人不是被管理,而是被信任;不是被激勵,而是被召喚。他們不是因為KPI才努力,而是因為彼此相連。
⑨ 在我們的時代,重提蒙德拉貢,不是為了懷舊,而是為了尋路。
當下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疲態愈發顯著,貧富懸殊、環境失衡、心理疏離成為常態。社會企業,不只是修補,而是提案。它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框架:如果企業屬於人民,如果利潤不再是唯一指標,如果治理可以民主參與,那我們是否能活出更有尊嚴的經濟生活?
社企星球想走的路,便是這條路。我們不是要複製蒙德拉貢,而是要學習它那份「內在一致性」的精神。將價值內化為制度,把制度落實為文化。如此,我們才不致迷失於規模、受困於短期,而能建立真正可持續、可分享的經濟命運共同體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