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暗之中,仍願守光
2025-07-25
親愛的朋友:
① 凝視黑暗本身,需要某種覺知作為界限。
黑暗在深處,而我們凝視它時,若無界限,就有被吞噬的危險。
讀完關於吳謝宇案的詳細書寫,我深深感受到這一句話的重量。
整本書耗時近三小時閱讀,信息量之龐大,既像緊湊的迷你罪案劇集,也像是一面鏡子,將我們拉進黑暗深層。
作者耗費十萬字在專題報導,再擴展到十八萬字,才得以完整呈現這一切。
在那些過於真實甚至匪夷所思的細節裡,每一頁都充滿震撼,每一章後都令人屏息。
這些文字仿佛在說:黑暗就在這裡,但觀看它的前提,是我們先明白自己是誰、站在哪裡。
② 要凝視黑暗而不被帶走,首先要知道那是黑暗。
我在閱讀過程中,每每被震撼的段落都小聲重述給身邊的人聽,是為了提醒自己:這不是一般的讀物,而是一場對於人性深淵的凝視。
李鴻谷提醒不要在寫作中試圖尋找真相,這句話猶如一聲警鐘。
因為所謂「真相」未必是一個明確答案,而可能是混沌的、多重的、與我們生活環環相扣的網絡。
心理學家的兩個提醒也極其重要:一個是祖父被誤打右派、自刺雙目證明清白的慘劇,對整個家族、對母親心理造成深深創傷;另一個是母親婚後逐漸惡化的潔癖,在歷史脈絡與社會現實中,重新審視整個家庭的悲劇結構。
這些都告訴我:要凝視這個案子,就必須知道這不是單一罪犯的突發事件,而是多年的歷史與創傷交織而成的黑暗。
③ 真正的主角,往往不是最驚人的罪犯,而是沉默中承受深沉創傷的人。
這本書近一半篇幅描述的是謝天琴與吳志堅的背景。
在這裡,吳謝宇雖然是案件中心,但他的父母,才是那個故事中承受命運洪流、一步步被拉進深淵的人。
謝天琴心理傷痛、家庭歴史與潔癖折射出的力量,呈現比吳謝宇的行動更令人窒息的深度。
父親肝癌早逝,更為這整個家庭埋下無可挽回的隱憂。
在歷史脈絡與家族創傷裡,吳謝宇彷彿被命運設計為一枚齒輪,註定早早崩裂。
這讓我明白:揭露罪惡,也應揭示令罪惡得以生成的脈絡;黑暗的主角,可能不只是最醒目的那個人。
④ 凝視黑暗的價值,不在於揭開每一個細節,而在於讓心認識何謂深淵。
當我讀完整本書,我沒有得到什麼絕對真相,反而感受到真相無法被單一句話說清。
這正如心理學家所言,「真相彌漫在日常與歷史之中」,在我們的觸手可及處。
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家庭,如何在歷史打壓、社會期待、心理創傷中逐步瓦解;看到的是一個孩子,如何被慣常的成功期待與期望之重壓垮。
我感受到的,不是罪惡本身,而是罪惡誕生的土壤,那些細小的裂縫、那個家庭的每一次失衡。
這樣的凝視,使我不再好奇災難發生如何,而更想知道,在我們自己生活中,是否也存在那些流沙般滑移的裂痕。
⑤ 凝視若久而無止,自己也有被帶走的風險。
我在閱讀過程中,一旦陷入一個骇人細節,就會立刻暫停,提醒自己:這不只是閱讀,還是一次內心的拉鋸。
長時間注視黑暗,容易讓自己被拖入同樣的情緒漩渦。
這時,界限便至關重要。可能是暫停、走動、說話、呼吸、寫寫自己的感受。
否則再有頓悟,也會被漫無節制的黑暗吞噬,讀者被帶走只是時間問題。
因此「凝視黑暗而不被帶走」的前提,就是在看見之前,先在心中立起一塊避難的心地。
⑥ 黑暗的價值,不是為了圍觀,而是為了照見庇護自己的光。
最終我明白,閱讀這樣一本深度報導,不是為了滿足獵奇,而是為了在黑暗裡找到什麼仍能發光——那份脆弱中仍舊的清明,那個被歷史與家庭壓垮之後尚能保持誠實的人心。
真正值得凝視者,不是罪行的驚悚,而是那種在黑暗中仍堅持真誠、仍願看見人性的掙扎與救贖。
而作為讀者,更重要的不是知道多深的黑暗,而是學會願意守住那道光——即使黑暗離我們很近,也不讓它成為我們的結局。
我一如王陽明所言:「心即理也」,真正的主體,不在外在黑暗,而在於心中那道理的光。
我在這夜裡,寫下這封信,不是提供答案,而是點起一盞心燈,願與所有讀過文字的人共照微光。
那光不必驚天動地,但足以讓人知道:即使黑暗壓近,我依然在這裡看見光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