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天价补课费”事件冲上热搜,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“烂尾娃”…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當補課變成階級的鏡子,那些被「烤焦的孩子」不過是社會焦慮的投影。

我常靜坐於夜裡,想起那些在補習教室裡埋首苦讀的少年,與他們窗外星空無關的青春。他們並未真正選擇,而是在一個時代的浪潮裡,被托舉或壓落。

那則「一年50萬補課費」的新聞不過是冰山一角。其下潛藏的,是一種把孩子變成升學機器、把教育變成財力競賽的現象。這不是育才,而是爭奪,是一場用鈔票堆疊的登高競走。

補習班的地點,從教室轉入咖啡館,從補習中心移至海底撈與私家住宅。這些隱秘的空間,正像我們對孩子未來焦慮的暗處——無處不在,但從不被直視。

當一堂課的價格攀升至一千元、一千五百元,甚至更高,那些無力承擔的家庭只能望門興嘆。補課從一種選擇,變成了一種剝奪:剝奪了普通孩子的機會,也剝奪了家長的尊嚴。

所謂「雞娃」,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投射。孩子,是他們未竟夢想的容器。

回想我走過的童年,分數九十分以上就已令人欣喜。但如今的孩子,九十五已成平均。這不是他們更強了,而是我們更殘酷了。

教育的容錯率日漸消失,一步落後,步步難追。於是,孩子們不是在學習,而是在賭輸贏。他們刷題如機械,補課如服藥,從未被允許疲倦,從未被問過:「你快樂嗎?」

家長們也焦慮。他們不是惡意,只是害怕輸。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補課,自家怎敢不補?於是群體焦慮彼此擴散,像旱季中彼此焚燒的森林。

可最終呢?拼盡全力,換來的是「烂尾娃」——一種資源耗盡、期待落空後的無奈命名。他們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家庭的力氣,走到了極限。

貧瘠的不是孩子的潛能,而是父母力有未逮的資本現實。

在那些動輒數十萬的補課支出裡,我看到一種「教育返貧」的現象。一個湖南母親,三年花了將近百萬,結果孩子連二本線都沒上。這不是失敗,而是結構性的悲劇。

這些家庭原本就不富裕,卻把所有積蓄押在孩子身上。買了昂貴的課程,雇了高價的家教,拆了房貸、賣了車輛,甚至開始募款求助。

然而成績不見起色,孩子也愈發疲憊。這些為教育而癲狂的家庭,像蠟燭雙頭燃燒——想給孩子光亮,卻不知何時會熄滅。

一位母親,花了一百一十萬送女兒讀高中、準備留學。最終卻不得不向陌生人募款。這不是羞辱,是對制度無聲的質問:為何「成材」的門檻,被抬得這麼高?

教育從不是「投資必有回報」,而是「用心不問得失」的育養之道。

我從未否認知識的價值,學習的尊貴。但當教育被等同於金錢的砸注,那就已經偏離了本心。

真正的教育,不是用天價的家教去兜售分數,而是讓一個生命,在理解與被理解中,自然而然地生長。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棟樑,但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對待。

對某些孩子來說,也許只是一本練習冊、一句鼓勵,就能觸動他們學習的意願。而對另一些孩子而言,即便上了最好的補習班,也依然在抗拒與壓力中迷失。

如果孩子不願意學,不是他們懶惰,而是他們在說:「這條路,不是我想走的。」

最深的父母之愛,不是「逼他向上」,而是「陪他走穩」。

我讀到一段話,至今不忘:「普通家庭能給孩子什麼?多炖幾鍋肉,多包幾頓餃子,多幾句鼓勵。」這些話語,是最踏實的溫柔,是最具分量的家風。

不需要名校,不需要留學,甚至不需要光鮮的履歷。孩子若能自在地長大,有熱飯、有朋友、有溫暖的話語、有可依靠的懷抱,那便已是福報。

那些月入三千的母親,不必為孩子買千元的球鞋;那些資產有限的父親,也不必送孩子去上萬元的補習班。

真正的尊嚴,是量力而行,是懂得取捨。不是每棵草都能長成大樹,但每一棵草,都有它向陽而生的權利。

若用「大樹的時鐘」要求「小草的節奏」,便會折損了自然之美。

天地萬物,各有其序。梅花不與夏荷爭艷,晚秋也不妒早春。孩子也是。

若有人說:「別人家的孩子考上清華了,你為什麼不行?」這不過是把孩子當成一個階級的跳板,一場名利的賭注。這不是育人,而是制壓。

我想起《莊子》中的話: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。」真正的教育之道,也是無聲而明——順其性,養其志,而不以己意壓其身。

有的孩子,也許不會在數學上傲視群倫,但他在音樂中神思飛揚;有的孩子,也許文憑平凡,卻能在工地、在車間、在社區裡,創造溫飽與價值。

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,就請讓他們按自己的節奏發芽,發光。

在內卷之中,能守住自己的步伐,已是深厚的修行。

社會固然浮躁,但內心可以澄明。當周遭喧囂要你「卷起來」,你若能不被捲動,而是靜靜思考「我和孩子真正要什麼」,那便是修行人的自在。

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。教育亦然。唯有安靜地看見孩子,理解他、陪伴他,才不至於在教育的路上失控。

補課,不是萬惡的;雞娃,也非罪過。錯的,是把教育視為「階層躍升的唯一通道」,卻不顧孩子的性情、家庭的實力、社會的多元。

每個孩子都在他自己的河流裡奔跑,沒有一條水路是相同的。

教育的終極奧義,不是成就什麼,而是成全一個完整的人。

願我們的教育,不再以升學為唯一標準,不再以名校為唯一出口;願孩子可以有選擇的自由,有失敗的權利,有尋找自我節奏的空間。

願我們當父母的,不是建設一座學業的高塔,而是築起一方讓他們棲息的庭院。

人生的豐盛,不在於競爭的勝出,而在於靈魂的安住。願我們每一位平凡父母,都能在這份安住中,與孩子共度光陰,無悔此生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