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人正在「做自己」的3种表现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「做自己」,是回到那個未被扭曲的本然之心。

這幾年,「做自己」這三個字如風般飄蕩在城市角落,像便利貼似的被貼在拒絕、反抗、獨立的行為之上。可是當我靜下心來,總忍不住想問:什麼才是真正的「自己」?那個我,是不是早已在討好、叛逆、孤立中失了原形?

曾有個朋友,小麗,是那種總把別人放在心上的人。那天,她請我幫忙寫個方案。說實話,我並不忙,也知道她是真的信任我。可耳邊卻傳來另一個聲音:「別總當好人,學會拒絕才是做自己啊!」

我愣住了。原來,在我們的語境裡,「做自己」竟變成一種教條,一種要對抗、要斷絕的姿態。

然而,若心底的那份願意是真誠的,那不是更靠近自己嗎?

覺察內心的需要,是「做自己」的根本修行。

人在世間常常習於向外看,察言觀色、逢場作戲,久而久之,竟忘了那顆內在微微跳動的心。真正的「做自己」,是那種能夠停下來,默默問一聲:「我現在,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

心理學家說,真實自我(authentic self)是一種內在對自我需求的覺察與對外行動的一致。一個人若總是感覺「自己不見了」,多半是因為內外脫節。

我們常說「先人後己」,但其實做自己,恰恰是「先己後人」。不是要自私,而是從覺知自身出發,再去對人有真正的關照與奉獻。

幫助別人,如果內心是樂在其中的,那也是一種自我實現;若心裡明明抗拒,卻仍舊答應,那才是妥協與失衡。

保持內外一致,是「做自己」的中道力量。

有時候,叛逆與從眾都是一種迷失。前者看似強烈,實則被外界牽引;後者看似柔順,卻掩蓋真心。真正的做自己,是即便在風中,也知風起於何處。

一個真正做自己的人,不是逆著世界走,而是順著內心走。他不是在反抗誰,而是在堅守什麼。

回想少年時代,我曾經那樣叛逆,動不動就說「我偏不」。後來才懂,那不是自由,是不安。反而當我真正明白什麼是我想守護的,哪怕與世界一致,我也甘願前行。

所謂自我一致性,就是思想、情緒、價值觀與行為合一。這不是強撐,而是一種安然。不再因別人的眼光改變選擇,也不為迎合而扭曲初心。

做自己,是與「滋養型環境」的對話與成長。

很多人以為做自己就該獨行、不依賴、不求人。但那只是半生不熟的獨立,是以孤絕為代價的自由。真正的「做自己」,不是遠離人群,而是找到能讓我們心安處身的地方。

我有個朋友,談了場戀愛後說:「我總覺得,他愛的不是我,而是他以為的我。」

她的話如針刺心。是啊,我們都渴望有那麼一個人、一些人,能看見我們真實的樣子——哪怕脆弱、哪怕不完美——仍願意陪伴與接納。

這正是「自我驗證理論」所說的:人,需要在關係中被真實地看見,才能更穩定地成為自己。

環境就像土壤,有些土壤鹹澀,讓人根系乾枯;有些土壤濕潤溫柔,讓我們得以舒展、吐芽。我們尋找同類,並不是想要躲避世界,而是想在一段互相滋養的關係裡,安心做自己。

即使沒有外在支持,內在也可以成為自己的盟友。

有時候,我們一時找不到那片適合自己的林地。但也別急,生命的核心不是外在的認同,而是內在的穩定。當外面的世界不再理解你,請回來,坐在自己的心裡,對自己說:「我願意聽你說話。」

那個被壓抑、被忽略、被要求妥協太久的自己,終於可以說話了。

這份與自己的聯結,就是「做自己」的起點。

老子言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」人生的強大,從不是聲張,而是沉靜。是那種靜靜地站在心裡的自己旁邊,無論風雨,不離不棄。

「做自己」不是一時的表達,而是一生的修行。

我們總以為「做自己」是一種狀態,但其實,它更像是一個不斷靠近的方向。

有時我們會退後、有時會迷路、有時會懷疑自己。但每一次的掙扎與回望,都是生命對我們的提醒:「回來吧,那才是你真正的樣子。」

這種修行,不是成為某種完美的人,而是去除那些不屬於自己的部分。不是要變成什麼,而是找回原本的模樣。

所謂「天人合一」,不就是內心的秩序與宇宙的節奏相契合?當我們真正做自己的時候,不需要過多言語,也不需強烈表達,那種安靜的存在感,就是一種天機流動、一種心體蘇醒。

如同王陽明所說:「心即理也。」真正的道理,不在外面,而在每個念頭裡,在我們能否對自己的念頭誠實裡。

「做自己」,不是標語,不是口號,不是對抗,不是孤立。

它是自覺,是柔韌,是情緒有根,是價值有源。

是我們願意看見自己,然後,也願意讓他人看見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