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查理·芒格:如何用200万美元的初始资本,打造一家价值高达2万亿美元的企业?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
世間之道,常隱藏在最尋常的飲水之中。
當我靜靜讀完這段來自查理·芒格虛構的演說,心中竟湧上一股既溫暖又清醒的感動。那不是關於金錢的狂想,也非一場成功學的花火,而是如王陽明夜坐於廬山之下,默照人心與天理——如何以有限的起點,播下無限的果實。


真正的力量,不在資本,而在洞見——洞見人的本性與時代的脈動。
芒格將這2萬億美元的企業藍圖,不以神話的語氣述說,而是回到每個大學生都曾學過的課堂:心理學、經濟學、數學、社會學。他像一位靜坐的禪者,將複雜的世界化為簡單的本質,說:「我們做的,不過是創造並維持一個條件反射。」

我讀到這裡,竟想起那句禪語:「萬法唯識,識生則法生。」人們喝可口可樂,不只是為了解渴,而是為了喝進一種熟悉、一種聯想、一種在炎夏午後曾被擁抱過的快樂——這就是巴甫洛夫的鈴鐺,在現代商業中的回音。


真正的大事業,從來不是產品,而是心理上的位置。
可口可樂之所以能站上世界之巔,不是因為它味道多奇妙,而是因為它在億萬人心中,有了一個難以替代的席位——那是與家庭的記憶、與電影院的氛圍、與明星的微笑綁在一起的情感圖騰。

芒格提醒我們,創造這樣的地位,不靠天賦靈光,而是靠對人性的敬重與對因果的理解。他一筆一筆寫下這商業圖卷,說明:味道要讓人不膩,品牌要如信仰不可改,價格策略要能制衡瓶裝商,配方要守口如瓶……這一切,不過是對「知行合一」的具象化實踐。


洞察欲望的本質,才是經營的根基。
這讓我想起陽明先生說:「破山中賊易,破心中賊難。」
商業的難,不在於造一瓶糖水,而在於參透人心。人的身體是水做的,心卻是欲望與習慣構築的迷宮。而芒格將整個可口可樂的商業模式,定義為對「飲水這一人類本能需求」的文化重塑與情感綁定,這是無比樸素,也無比深遠的思路。


長遠的計畫,需立於價值的根本,而非短利之驅使。
芒格不止一次提到,「我們要在150年內做到這些」,這種跨越世紀的格局,不是資本市場所習慣的三年業績目標,而更像一位農人,在廣闊田地裡種下可以庇蔭後代的樹。這種心態,本質上是與道家無為而治的精神相通的——順應人性,不逆天行事,潛移默化中,日久自成。

這也解釋了,為什麼他設下諸多「要避免的陷阱」:不能改味、不能鬆懈商標、不能招惹妒忌、不能讓人感到厭膩……看似保守,實則是對「持盈保泰」的高度尊重,因為「大成若缺」——若真想成就一件偉大的事業,便不能心急,不能招搖,更不能忘本。


真正的創新,是對傳統的深刻理解之後的自然延伸。
芒格不是顛覆者,而是溫柔的整合者。他將人類幾千年對飲食、對聯想、對模仿的習性收進掌心,然後編織出一種能夠延續百年的商業生命體。這種創新,不是從無到有的爆破,而是如竹一般,節節生長,靜靜地穿透世代。

這也如《中庸》所說:「君子之道,費而隱。」
最偉大的方法,不一定轟轟烈烈,反而像芒格這篇演說一樣,寧靜、節制、理性,卻能長遠深遠,漸入人心,直到無聲無息之間,已成時代巨流。


從商業談到人生,本質是一樣的:合於天道,順乎人心。
讀芒格的話,我彷彿在讀一部當代的《傳習錄》。他每一段計畫,都不是只為了多賺幾個錢,而是在對「怎樣才是真正讓人喜歡、讓人受益、讓人回味」這件事的深思熟慮之後,自然生出的策略。

我們若用這樣的心,來經營自己的生活,不也正是王陽明所說的:「致良知」嗎?致力於讓人快樂,不過度剝奪;致力於自己成長,不貪一時之勝;致力於天下之和,不以競爭為唯一道路……這樣的生活方式,本身就帶著天機。


所有真正長久的價值,都不是技術堆砌出來的,而是信任與理解的積累。
可口可樂不靠科技致勝,它靠的是「一口熟悉的味道」;一個令人安心的瓶子;一個在異鄉也能喝到的鄉愁。

我們的關係、我們的信仰、我們的家庭、甚至我們自己的人格,也莫不如此構建——不是靠一次性的努力,而是靠長年累月的堅持與保護。我們每個人,都像是經營一瓶屬於自己的「可口可樂」——一瓶裝滿了我們對世界的回應方式。


從一瓶飲料看清整個世界,也從一場演說,看見一種心法。
我將芒格這番話讀了一遍又一遍,越讀越覺得像是一封智者夜深人靜寫下的信。不是教你怎麼賺錢,而是提醒你:看清楚人,看清楚時間,看清楚自己。

這份清楚,不是靠大聲說出來的,而是靠一次次地去體會、去失敗、去守住,最後沉澱出來的一種光亮。如老子所說:「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」

若我們能將這種「簡而深」「靜而遠」的力量,帶進我們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之中,那麼,不論是否創業、是否富有,我們都已經擁有了心靈的可口可樂——一種能滋養人心、歷久彌新的存在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