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看完潘展乐所有精华采访,我发现:真正内核稳定的人,活得有多通透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真正穩定的人,是在風聲鶴唳中也不亂心的人。

巴黎奧運閉幕那天,我回看了潘展樂的所有採訪片段。那些金牌的閃光,其實早已被另一種光澤所蓋過——那是一種心裡不慌、眼裡有光的從容。

他的語言不多,但每一句都像從「心體」裡流出來,不刻意、不表演,也不自我討好。他知道自己是誰,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。記者拋出的套路問題,他接得輕盈,卸得乾脆,回得乾淨,像一位修行者,臨風而立,衣袂不動。

這樣的人,不管站在哪裡,都像是站在自己之上。

內核穩定的人,不是沒有情緒,而是知道情緒該往哪裡安放。

我最記得那一幕:他說「查爾莫斯沒理我」,然後笑著補了一句「我去告狀啦」。

他沒壓抑自己,也沒羞辱對方,只是平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。那是一種心理邊界感極強的表達:我可以不喜歡,但我不因此自卑;我可以不迎合,但我仍坦率。

說到底,真正的通透從來不是無情無慾,而是有情而不失分寸,有慾而不失清明。

這是一種比聰明更珍貴的智慧,它不靠壓制,而靠覺知。

一個人若能不為他人的期待所囿,就能活得如水般自潤。

當記者問他未來四年的打算,他說:「還有四年可以想,現在不用急。」

這句話不只是機智,更是對當下的尊重。那些在人生路上走得遠的人,常有這種特質:他們不過早寫下答案,也不倉促對人生劃線。

因為他知道,期待若成了框架,就會限制生命的自然舒展。而真正的強者,不是按著計劃走得最直的人,而是走著走著,哪怕彎了,也能回到心之所向的人。

有邊界的人,才有自由;敢說不的人,才能保住心中的是。

記者想探問他與外公的對話,他說:「那是秘密,不能說。」

語氣不重,但態度很明確。他知道什麼是自己的,知道什麼可以分享,什麼該守住。

這樣的孩子,從不委曲求全,也不假裝親切。他在心裡劃出一條柔軟的界線,不是抗拒,而是尊重。他懂得保護自己,也懂得尊重他人。

這份清晰,是他走過內在風暴後留下的晴空。

攻擊性不是野蠻的力量,而是通向真誠的力量。

他在賽場上的霸氣不是裝出來的,是從「我值得贏」的信念中自然長出來的。

他說:「查爾莫斯游得那麼慢。」說完自己笑了,觀眾也笑了。

這笑背後,是一種敢於比、也敢於贏的純淨。他沒有被謙遜的傳統束縛,也沒有把自信變成傲慢。他的話語裡,有一種不證自明的實力感,像陽光穿過雲霧,不爭,卻照得滿地明亮。

我漸漸明白:一個人能夠坦然表達攻擊性,是因為他對自己沒有懷疑,也沒有虧欠。他可以對抗,不是為了勝負,而是為了真。

一個人是否有穩定的自我,從他如何面對無力時刻,就能看得清清楚楚。

潘展樂說:「我什麼書都沒讀。」

這樣的回答,毫不修飾,甚至有些直白。但他的語氣裡沒有羞愧,也沒有掩飾。他不怕顯得「不夠文藝」,也不擔心別人對他的想像破滅。

他只是誠實地活著,在什麼都不讀的時候,也不假裝自己「在讀」。

我想到一句話:「有些人假裝優秀,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真實的樣子被否認。」但潘展樂不是。他的內在,有一種非常罕見的東西——對自己的接納。

這份內核的穩定,不是天生的,而是來自被充分接納的成長土壤。

他的外公說:「我們每週視頻,我只看看他胖了沒有、瘦了沒有。」

那一刻,我幾乎想落淚。

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孩子,從出生那天起,就被困在「成績」、「表現」、「期待」的牢籠裡。父母總想知道孩子有沒有進步,老師總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出錯,很少有人問一句:「你今天快樂嗎?」

而潘展樂,有幸被這樣一位外公養大:不以結果為衡量,不以表現為評價,只關心他這個人。

被如此看見的孩子,自然敢於做自己,自然不必用討好來換取愛。

所謂人格成熟,不是變得更像別人,而是變得更像自己。

我們見過太多因「乖」而壓抑的孩子,也見過太多因「叛逆」而混亂的青年。但潘展樂既不乖,也不叛逆,他只是清楚地活成了自己。

這份自明,是他對「我好不好」這個問題,早就已有答案。

他不用別人來肯定他,也不懼別人來否定他。他的價值,不在外頭,而在心裡。

他是那種,就算沒得金牌,也會閃閃發光的人。因為他身上,有一種「我即光」的穩定。

若問這樣的內在力量從何而來,那必定與「精神不被佔據」有關。

一個孩子,若從小就被允許感覺、允許拒絕、允許說出真實的話,那他就有機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。

在這空間裡,他可以思考,而非服從;可以選擇,而非順從;可以憤怒,而非壓抑。

而這樣的孩子,哪怕只是20歲,也可以比許多成年人的靈魂還老練。

因為他沒有活成一套劇本,而是一直都在活著那個「我」。

我們不一定要孩子贏得全世界,但至少要讓他知道:他,不必假裝。

一個人最該被珍惜的,不是才華、不是技能,而是「內在的真實感」。

這真實感,是自我穩定的根,是面對複雜世界時不亂的源。

我們或許無法都成為潘展樂,但我們可以選擇去相信、去培育這樣的穩定感。

從自己做起,也從給予身邊的孩子開始。

不再急著教他怎麼成功,而是陪他學會——怎麼做自己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