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建议长期低能量的人:试试这3件成本极低,但可以提升能量的小事
2025-07-24

親愛的朋友:

人的能量,不在於完成了多少事,而在於內心是否點亮了一盞燈。

我想起最近的一段對話,一位朋友在電話那頭說,生活像一潭死水,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,而是因為什麼都沒有發生——每天早起、工作、下班、帶孩子,重複循環,彷彿人生被設定成一台按照預設流程運轉的機器。

聽著她的話,我沉默了許久。這樣的感覺,並不陌生。或許,每個人都曾在某個深夜,對著天花板問自己:「這樣的生活,還有意義嗎?」

可是,我漸漸明白:不是生活本身無趣,而是我們失去了「感受生活」的能力。像是一朵已開的花,被我們視而不見;像是一頓熱騰騰的飯,被匆匆嚥下卻毫無滋味。人不是沒活著,而是不再「用心」活著。

失去滿足感的,不是生活,而是與生活的聯繫感。

我常想到王陽明那句話:「人皆可以為堯舜。」在我看來,這不僅是信心之語,更是提醒——人的內在自足,本有天光,只是被塵世遮蔽。我們不是沒有能量,而是忘了如何與這天光接通。

滿足感,不是一種「擁有」,而是一種「感知」。一頓火鍋、一段音樂、一個擁抱,倘若心在其中,它便是盛宴;若心不在,再豐盛也只剩空虛。

我想起朋友說的那位閨蜜,收入不高,生活簡單,卻總能開心地說出:「好滿足哦。」原來,她與生活的每一刻都是真心連接的。這樣的人,不會燃盡,因為她總能從平凡中汲取能量。

真正的能量,藏在那些簡單、低成本的小事裡。

當我們不斷追逐「下一個目標」時,像在沙漠中追著海市蜃樓跑,卻錯過了腳邊的泉水。反而是那些不為功利的小事,常能點燃我們的心——讀一本書、做一道菜、和熟人聊一會天。

「心流」這個詞,我很喜歡。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、融入其中、時間都不見了的時候,那是一種極純粹的存在感。清潔工平山的故事,就是這樣的例子。他每天打掃公共廁所,卻有著一種安靜的滿足。他的生活沒有多餘的野心,但有無限的靈魂。

我們不需要成為誰的標竿,只需要找到讓自己沉靜下來的節奏。哪怕是每天靜靜喝杯茶,都是一場歸心之旅。

滿足感來自於與人真正地「連結」。

人,終究是社群的動物。我們之所以感到無力,往往不是因為壓力太大,而是沒有人一起承受。我觀察自己最有力量的時候,不是獨自努力時,而是和志同道合的人共處時。

那些能夠「聊到心坎裡」的時刻,會讓人像從深井裡被拉起來一樣,重新呼吸到陽光。有時,一句「我懂你」勝過千言萬語的鼓勵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,經營幾段穩定、誠實、溫柔的人際關係,是人生的能量來源之一。這些關係不是拿來炫耀的,也不是用來依賴的,而是互相照見的存在。

工作,是人生最大的能量場,也是最常見的消耗場。

我們花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,若這份工作讓人感覺像機器,人生便很難有亮光。

但我並不急著說「辭職吧」,而是想說:是否能在工作中,找到一點點意義感?那怕只是幫助了一位同事、解決了一個問題、或是某天工作結束後,對自己說:「今天我有做些有用的事。」

若這些都做不到,也許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這份工作,可以通往我真正熱愛的生活嗎?」若答案是否,那是否該開始尋找下一條路?

有時候,能量不是來自我們做的事,而是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。

我們不必活出「最完美」的人生,只需活出「有感」的人生。

人生從來不是比誰走得快、爬得高,而是看誰走得深、走得真。

電影《林中漫步》裡,那段對話我讀過無數遍。那句「我們走過了風雪,就已經是走完了這條路」讓我眼眶發熱。人生,不一定要抵達全部目標,才算活得值得;那些走過的崎嶇與溫柔,才是我們的全部。

像布萊森一樣,我們都可能會說「我還沒走到終點」;而像卡茲一樣的人,會告訴我們:「不,你早已走完最重要的一程。」

這一程,叫做「在場」。那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與溫柔的認可。

人生的滿足感,是一種「心體的回家」。

陽明先生說:「致良知,即是知行合一。」我常思這句話的含義。所謂的能量,也許就是當我們的所思、所行、所感不再分裂的時候,一種「整合」所湧出的自然力量。

當內在的想望與外在的行動契合,我們會感到安心;當我們明白此刻就是道場,每個念頭都可成為修行,人生就不再令人厭倦。

是的,我們都會疲憊,也都會迷茫,但只要記得這些低成本的小事:全心做一件小事、真誠說一句話、靜靜感受一個黃昏……我們就在重建與天地之間的連結,與心體的合一。

就像老子所說:「大道甚夷,而人好徑。」我們總是想走捷徑,卻忘了真正的能量,就在腳下這條簡單的路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