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不系於物,方能自在行於萬物之間
2025-07-24
親愛的朋友:
① 無欲非斷欲,有欲非執欲,心不系於物,方能自在行於萬物之間。
我常靜坐於林間曦光之下,思索「有欲無欲」之間那一線之隔。表面看似一念之差,實則千山萬水。世人常以「無欲」為高,似乎心中無一物,方為清淨。但這一清淨,若是壓抑、逃避、否定,那不是真正的無欲,那是逃空。
真正的「無欲」,不是滅欲,而是澄心。
就像蓮花生於淤泥,卻不染淤泥;水中有月,月不入水。無欲的境界,是內心寧靜如止水,不為境所轉,雖有千帆過眼,心如常明燈。
然後呢?無欲之後,再起欲求,這才是玄妙之處。
因為那時的欲,已不是索取,而是遊戲;已非執著,而是參與;已無苦惱,只有深知與慈悲的喜悅。
② 普通人的欲,是抓;開悟者的欲,是放。抓者痛苦,放者自在。
當我們尚未經歷真正的無欲,心中的所有欲望都帶著抓取的力道。抓名、抓利、抓愛情、抓安全感,甚至抓一個自我形象。
於是痛苦自生。
抓不住時,焦慮;抓到了,又怕失去。人像個不停攥緊拳頭的孩子,不知那空中所抓的雲煙,越用力越破碎。
而當真正經過「放下」的修煉,當我們走過執著的深谷,心中變得寬廣而無礙。
再有欲求時,像老僧下山觀燈市,笑看萬象,不起貪戀。喜歡,便靠近;不合,便離開;無非遊戲一場,沒有非要不可。
這時候的欲,不是燃燒的火,而是夜裡的燈,一盞盞點起,只為照亮更遠之處,不為佔有什麼,只為看得更清楚。
③ 開悟之後再入塵,是對世間最深的慈悲,也是對本心最深的信任。
我見過一些修行多年的人,他們走入山林,不問紅塵。那是一種選擇,也是一種養息。可若修到後來,仍然懼怕入世,只怕那世間一事便擾亂了心,那不是真修,那是心虛。
大悲者必大行,大智者必入世。
無欲,不是離世,而是能帶著空心入世;再有欲,是明知一切終歸空,仍願用身心去經歷人間種種。
這樣的活法,不是超然,是入微。不是不沾染人間,而是染而不污,入而不迷。
如同明心見性者,入鬧市如入禪房,看千面人不動一念,看萬種聲仍聽自心。
④ 「無」是根,「有」是花,根深者花繁而不亂。
真正無欲的人,看似「靜」,但那靜不是死水,是深海。
表面不動,內裡含蘊著無盡的生命能量。這種能量不再奔逐名利,而是生發慈悲、覺知與創造。
這就是為什麼,有人看似「退」,實則在凝神蓄勢;有人看似「玩世」,其實是一種無所掛礙的大勇。
當內心無所求,萬事萬物都成為「可遊」之境。行路是禪,煮茶是禪,與人言笑亦是禪。
有了這個根基,欲望再起,也不會亂人之心,反而成為生命的畫筆,讓這副人間圖卷更添色彩。
⑤ 從「為我所有」轉為「為我所用」,就是遊戲之道,也是覺者之路。
當一切都不再是「非我莫屬」,人生的舞台便廣闊起來。
財富,名聲,地位,這些本無是非。執著之人,用它們來證明自我,於是被反噬;覺悟之人,拿它們來服務眾生,於是清明光大。
有一回,一位年邁的禪者向我說道:「昔年我在塵市為生,日日計較,如在火宅。後來修得放下,心如止水。再後來,又起事業,重入紅塵,人問我是否破戒?我笑說,我已無戒,卻也不需破。」
這便是無中生有,有中不執之妙。
從「欲」中來,經「無」中轉,再回「有」中行。此三重境界,不可跳階,不可速得。要走完那段抓抓放放、得得失失的路,才能真正抵達不動的中道。
⑥ 真正的自在,是可以想要,也可以不要,一切隨心,不假外求。
修行非斷人性,而是讓人性不再拖著靈性走。
真正的心靈自由者,欲起時能追,失時能放。不因得而狂喜,不因失而哀嘆。一切如戲,念頭如煙,起於心,化於空。
我時常想起童年時在河邊玩水的自己,那時沒有一件事情是為了「結果」做的,一切都只是純然的投入、玩耍、存在。
而所謂「再有欲有求而不執著」,就是回到那種童真般的心:不是沒有渴望,而是渴望不帶重負;不是不做事,而是做事不染我執。
這才是「遊戲」二字的深義:以輕靈之心,入沉重之世;以無求之身,行萬有之道。
⑦ 天地無心,故能育萬物;人若無執,便能成就一切。
宇宙從不執著自身的運轉,四季輪轉,星河流轉,皆自然而然。人若也能如是,處事如行雲,應對如流水,便是回歸了本來面目。
「是無欲無求以後,再有欲有求」,是一種圓滿的返本還源。
這條路,必先從「迷」中來,然後見「空」,最後再「遊有」。每一步皆不可跳躍,但一旦走過,天地萬物皆可為用,皆不可系心。
朋友,當你感到此刻尚在執著,那便是你的道場;當你感到此刻已無所執,那便是你的起點。無需逃離人間,只需回到內心。
那裡,永遠有一盞燈,照著你來,也照著你回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